[发明专利]充电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63460.8 | 申请日: | 201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411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隆郁;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隆鑫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7/10 | 分类号: | H02J7/10;H02H7/06;H02H3/08;H02H3/20;H02H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长明 |
地址: | 400052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电器 | ||
1.一种充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用可控硅作为整流管的交流输出单元、过压过流保护单元和包含场效应管的反接保护单元;
其中:所述交流输出单元通过所述过压过流保护单元与所述反接保护单元相连接;
当通过所述交流输出单元的电流和/或加在所述交流输出单元两端的电压超过预设值时,所述过压过流保护单元控制所述交流输出单元中的可控硅断开;
当所述充电器的输出端与外部蓄电池反接时,所述过压过流保护单元控制所述场效应管断开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输出单元包括整流模块和整流控制模块;
所述整流模块与所述整流控制模块相连接,所述整流控制模块控制所述整流模块实现整流过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压过流保护单元包括功能放大模块、第一功能模块和第二功能模块;
其中:所述功能放大模块与所述第一功能模块相连接实现对所述交流输出单元的过压保护;
所述功能放大模块与所述第二功能模块相连接实现对所述交流输出单元的过流保护。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模块包括:第一可控硅T1、第二可控硅T2、第十二极管D10和第十一二极管D11;
其中: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二交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可控硅T1的阳极、第十二极管D10的阴极相连接;
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一交流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第二可控硅T2的阳极、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阴极相连接;
所述第一可控硅T1的阴极与所述第二可控硅T2的阴极相连;
所述第十二极管D10的阳极与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11的阳极相连。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控制模块包括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和第十二二极管D12;
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与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一交流输入端连接,阴极与所述第一可控硅T1的阴极相连,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依次串接有第三三极管Q3、第十电阻R10、第三二极管D3和第二电阻R2;
所述第三二极管D3和所述第二电阻R2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可控硅T2的控制极相连接;
所述第三三极管Q3和所述第十电阻R10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二电阻R2和所述第一可控硅T1之间的连线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依次串联有第十二电阻R12、第二二极管D2和第三电阻R3;
所述第二二极管D2和所述第三电阻R3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一可控硅T1的控制极相连接;
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阳极与所述整流模块的第二交流输入端连接,阴极与所述第十二二极管D12和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11阳极之间的连线相连接,其之间依次串联有第十四电阻R14和第六电容C6;
所述第十四电阻R14和所述第六电容C6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三三极管Q3的控制极相连接;
所述第十二二极管D12的阳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和所述第三三极管D3之间的连线相连接,其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5和所述第十四电阻R14之间的连线相连接;阴极与所述第十二二极管D12和所述第十一二极管D11之间阳极的连线相连接,其之间的连接线路上依次串接有第十九电阻R19和第八二极管D8;
所述第十九电阻R19和所述第八二极管D8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第八二极管阳极之间串联有第四电容C4;
所述第四电容C4与所述第八二极管D8之间的连线与第一供电电源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隆鑫工业有限公司,未经隆鑫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3460.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机定子绕组的绝缘结构
- 下一篇:一种并网型风光联合发电系统及其发电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