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60664.6 | 申请日: | 2010-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3812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健;丁昱;潘学明;沈祖康;王立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L27/26 | 分类号: | H04L27/26;H04L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刘松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据传输 方法 系统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装置。
背景技术
LTE-A(Long Term Evolution-Advanced,长期演进升级)系统引入Relay(中继)节点后,定义了以下节点、接口和链路,如图1A所示,
节点包括:
Donor-eNB:与RN(中继)设备有无线连接的eNB(演进基站),简写为DeNB;
Relay-Node:存在于DeNB与UE之间的实体,简写为RN设备;
Relay-UE:与RN设备进行数据交互的UE,简写为R-UE;
宏UE:直接与DeNB进行数据交互的UE。
接口包括:
Un接口:RN设备和DeNB之间的接口;
Uu接口:UE和RN设备之间的接口。
无线链路包括:
Backhaul link:回程链路,与Un接口对应的链路;
Access link:接入链路,与Uu接口对应的链路;
Direct link:直射链路,DeNB与宏UE进行数据传输的链路。
引入RN设备后的下行传输:到达RN设备下UE的数据需要由DeNB经下行回程链路发送到RN设备,再由RN设备经下行接入链路发送到UE。
引入RN设备后的上行传输:RN设备下UE的上行传输先由UE经上行接入链路发送到RN设备,再由RN设备经回程链路发送到DeNB。
对于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系统,子载波间需要保持正交性。如果通过时间离散信道,同一信号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接收端,由于经过不同的路径,信号的到达时间也不相同,不同路径传输的OFDM符号间将相互干扰,破坏子载波正交性。一种解决方法就是插入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循环前缀的插入就是将OFDM符号的最后部分复制并且插入到OFDM符号的开始,增加了OFDM符号的长度。只要信道的时延扩展小于循环前缀的长度,将避免符号间干扰,如图1B所示。根据循环前缀的长度不同,在LTE中,循环前缀分为常规CP和扩展CP。
目前,LTE-A系统中,由于引入了RN设备,回程链路没有增加CP的方案,从而增加了信号间的干扰,降低了资源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系统和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回程链路没有增加CP的方案,从而增加了信号间的干扰,降低了资源利用率的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
第一网络侧设备确定向第二网络侧设备传输的第一数据;
所述第一网络侧设备通过回程链路子帧中用于与第二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的第一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传输所述第一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OFDM符号中的CP长度等于常规CP的长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的系统,该系统包括:
第一网络侧设备,用于确定向所述第二网络侧设备传输的第一数据,通过回程链路子帧中用于与第二网络侧设备传输数据的第一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传输所述第一数据;
第二网络侧设备,用于通过回程链路子帧中所述第一OFDM符号接收所述第一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OFDM符号中的CP长度等于常规CP的长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中继RN设备,该RN设备包括:
第一数据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向基站传输的第一数据;
第一发送模块,用于通过回程链路子帧中用于与基站传输数据的第一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传输所述第一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OFDM符号中的CP长度等于常规CP的长度。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站,该基站包括:
第二数据确定模块,用于确定向RN设备传输的第一数据;
第二发送模块,用于通过回程链路子帧中用于与RN设备传输数据的第一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传输所述第一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OFDM符号中的CP长度等于常规CP的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未经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606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