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烟气脱水除雾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54302.6 | 申请日: | 2010-04-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42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赖旭旦 | 申请(专利权)人: | 赖旭旦 |
主分类号: | B01D45/08 | 分类号: | B01D45/08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王洪新 |
地址: | 311121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烟气 脱水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环保装置,具体是用于锅炉烟气的脱水除雾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目前广大企业中的燃煤锅炉普遍采用了烟气脱硫除尘装置。现有的湿法除尘脱硫装置,由于在工作过程中大量酸性水汽粘附在风机上,导致风机很快被腐蚀破坏,需要经常检修更换;不但对正常的生产秩序造成影响,而且增大了运行成本,增加了维修工作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清除锅炉烟气中的水分和雾汽的装置,该装置应具有水汽清除效率高、结构简单、制造容易的特点,以延长除尘脱硫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运行成本。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烟气脱水除雾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一密闭的腔体,腔体的两端分别制有连通脱硫塔的进气口和连通风机的出气口,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的烟气通道中安装着多个横截面为“L”形且规则排列成若干排的脱水板5;每一排脱水板竖直布置排列在烟气通道的整个横截面上,相邻排的脱水板之间保持一定距离,而同一排的相邻脱水板之间保持一定间距作为烟气流动的路径;脱水板的主板面还与烟气通道的中心线形成一倾斜角度,每个脱水板的宽度方向的两个边沿全部朝向进气口一侧;腔体四周壁部的底端还制有若干个用于排水的泄水孔。
相邻排的脱水板的倾斜方向对称于两排脱水板之间的对称平面。
每一个脱水板均是在长条形主板面的一个长边上制作一90度的短翻边,形成所述的“L”形横截面。
所有脱水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该装置的顶端壁部和底端壁部。
腔体的底面上还制有若干个用于汇集水流的凹槽;该凹槽横卧在相邻排的脱水板之间,凹槽的一端与所述的泄水孔相通。
该装置上还制有便于腔体内清洁用的清洗口和人孔门。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带有水汽的烟雾从除尘脱硫装置的脱硫塔进入该装置后,被迫从脱水板之间的空间穿越;汽雾碰撞脱水板受到阻碍,并且被改变流向,在相邻排的脱水板之间曲折前进,大量水汽就被粘附在脱水板上并且向下流淌,并经泄水孔排至外部;脱水后的烟气被风机从出气口抽出后排入大气,进而达到了脱水除雾的目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设计了特殊的除水结构,因而本发明具有较高的除水效率(以发电厂的35吨锅炉为例,24小时的烟气除水量达到1.5吨),不但有效地减轻了除尘器设备的腐蚀,延长了使用寿命,而且大幅度减少了维修清理工作量(风机从原来10天左右清扫积灰一次,现在延长至4-5月清扫积灰一次),降低了设备运行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中的除水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
烟气脱水除雾装置,分别通过风管与除尘脱硫装置的脱硫塔和风机连通;该装置包括一密闭的腔体,腔体的两端分别制有连通脱硫塔的进气口2-1和连通风机的出气口2-2;腔体内部,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形成一烟气通道,烟气通道中安装着多个横截面为“L”形的排脱水板5;这些脱水板竖直布置(图中可知:所有脱水板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固定在该装置顶端3的壁部和底端1的壁部)且规则排列成若干排,每一排脱水板排列在烟气通道的整个横截面上,同一排的相邻脱水板之间保持一定间距作为烟气流动的路径;脱水板的主板面5-1还与烟气通道的中心线形成一倾斜角度,并且相邻排的脱水板的倾斜方向对称于两排之间的对称平面。(图中可知是水平翻转180度);使得每个脱水板的宽度方向的两个边沿全部朝向进气口一侧。具体制作时,每一个脱水板均可在长条形主板面5-1的一个长边上制作一翻折90度的短翻边5-2,形成所述的“L”形横截面。一般情况下,主板面5-1的宽度推荐值为25-40cm,短翻边5-2的宽度推荐值为2-5cm,主板面与烟气通道中心线的倾斜角度为10-20度;另外,一排脱水板与另一排脱水板之间的距离推荐值为0.80-1.5米。脱水板的厚度可根据需要确定,材质以花岗岩为宜。
腔体四周壁部2的底端还制有若干个用于排水的泄水孔2-3;腔体的底端1(通常是混凝土底座)的表面上还制有若干个用于汇集水流的凹槽1-1;这些凹槽横卧在相邻排的脱水板之间,凹槽的一端与所述的泄水孔相通,以便于及时排出腔体内的积聚水。
为保证正常运行,该装置上还制有清洁用的清洗口2-5和清扫人员进入的人孔门2-6(清洗口和人孔门的结构均为常规结构);便于及时清除腔体内的垃圾和积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赖旭旦,未经赖旭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5430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