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白光LED用高性能YAG荧光粉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47662.3 | 申请日: | 2010-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38536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22 |
发明(设计)人: | 范伟明;仝茂福;林智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南海区大沥朗达荧光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K11/80 | 分类号: | C09K11/8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李柏林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市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白光 led 性能 yag 荧光粉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白光LED用蓝光激发的YAG荧光粉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白光LED具有高效、节能、环保、长寿命以及全固态、性能稳定、响应快、体积小、抗冲击等许多优异的特点。目前白光LED已应用在指示灯、液晶背光源、大面积图文显示、标识标志照明、信号、通讯领域等,并逐步进入照明领域。
产生白光LED有多种方法,其中比较成熟的是蓝光LED芯片上涂敷能被蓝光激发的黄色荧光粉,发射出黄光并和蓝光混合形成白光。
目前白光LED所用荧光粉,主要是YAG:Ce黄粉。
YAG:Ce是立方晶体,晶体硬,为钇铝石榴石结构,二十年前主要用作激光材料、飞点扫描等,1996年后涂敷在发蓝光的InGaN二极管上,发射出540nm左右的宽带光和蓝光混合成白光LED,随后国内外研究者围绕该体系做了大量工作,如美国专利US 5998925和US 6069440等,将Y3Al5O12:Ce用Gd,Sm,Lu等取代部分钇,或用Ga取代部分Al,使发光光谱从530~570nm变化的宽带光发射。这些专利记载的技术方案对YAG:Ce的发光亮度、色度坐标、显色性等作了改进。
目前在市场上已商品化的白光LED主要为φ5mm、20mA小功率封装,亮度80lm/w,发光亮度不高,且1000小时后光通量急剧下降,应用在道路照明上6个月后,亮度下降到原来的60%左右,同时还存在色度坐标飘移等一系列问题。这与YAG:Ce荧光粉的发光亮度不高,热稳定性差,光衰大等因素有关。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缺点,本发明提供一种高亮度的白光LED用YAG荧光粉。
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在常规的YAG:Ce荧光粉中引入了Sb、Bi,从而敏化和增强了Ce的激发和发光强度。
本发明白光LED用YAG荧光粉的组成式为Y3-a-b-cGdaAl5O12:CebMc,
式中:M代表Sb、Bi,也可以是Sb、Bi二者的混合物;
0≤a≤2;
0.005≤b≤0.2;
0.0001≤c≤0.001。
当a=0时,本发明的化学组成为Y3-b-cAl5O12:CebMc,荧光粉的峰波长在530~550nm之间变化,峰值波长随Ce量增加向长波长方向移动;
当a>0时,随Gd取代量增加,峰值波长向长波长方向移动至575nm,但荧光粉的发光亮度随之而下降。
c>0.001时,荧光粉的发光亮度反而下降,0.0001≤c≤0.0008时,敏化效果最好。
本发明所述白光LED用YAG荧光粉的制备方法如下:
1)混料:按照荧光粉的组成,称取原料,配料,将原料混合均匀;
2)高温预烧成:将混合均匀的原料装入坩埚,1550~1650℃,保温2~5小时,预烧成;
3)高温还原:将预烧成的物料破碎,过筛,装入坩埚,1450~1550℃下还原2~5小时;
4)破碎后处理:将高温还原的物料破碎、过筛、球磨、湿过筛、清洗、烘干;
5)低温还原修复:将物料装入坩埚,在1200~1400℃的还原气氛下保温2~4小时,进行晶体修复;
6)将晶体修复后的荧光粉过筛,得到本发明的产品。
本发明的YAG荧光粉,引入了敏化剂Sb、Bi共掺杂,敏化并增强了铈的激发强度,使得荧光粉的发光性能优越。采用本发明制造的YAG荧光粉,热稳定性好,光衰小。
附图说明
图1是YAG荧光粉的激发光谱图;
图2是YAG荧光粉460nm激发下的发光光谱图,其峰值波长为550nm;
图3是YAG荧光粉460nm激发下的发光光谱图,其峰值波长为575nm;
图4是YAG荧光粉1000℃下的热处理时间-相对发光亮度关系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实施例1的化学组成式为:Y2.8997Al5.0O12:Ce0.1Sb0.000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南海区大沥朗达荧光材料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南海区大沥朗达荧光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76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