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玻璃的减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41164.8 | 申请日: | 201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055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05 |
发明(设计)人: | 周锋;张东华;李宁;许晓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7/24 | 分类号: | B24B7/2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18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玻璃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玻璃减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玻璃的减薄方法。
背景技术
用在平面显示器等领域的玻璃一般厚度为0.5-2.0mm甚至更薄,压制成型玻璃是常见的玻璃机械加工手段。在玻璃制品压制生产中,会在玻璃基板上产生工艺溢料,为实现产品的尺寸要求,需要对溢料以适当的工序去除。压制后的溢料一般产生在厚度方向上,所以需要对其进行减薄操作。压制的玻璃半成品一般有较大的厚度,一般厚度为8-15mm左右,故对厚度在2mm或更薄的玻璃制品而言,存在较多的厚度余量。现有技术的玻璃减薄方法主要是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玻璃基板在厚度方向上除去一层。化学方法即采用化学蚀刻的方法,其能使得玻璃基板能够达到厚度均匀、表面效果良好。但是化学蚀刻成本高且减薄效率低,一般1小时大概只能减0.2mm,不能适应较厚减薄量的要求。物理方法即是机械研磨,玻璃研磨的过程,主要是磨盘与玻璃相对运动,同时在研磨的过程中会在磨盘和玻璃之间加入可流动的磨料,依靠磨料来进行研磨,但是,如果采用普通研磨的方法来减除这些余量,则需要较长的工时,生产效率也很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现有的玻璃减薄技术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生产效率较高的玻璃的减薄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玻璃的减薄方法,该玻璃包括产品部位和余料部位,所述减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玻璃固定,使其余料部位露出;
将旋转的砂轮与余料部位表面接触,将余料部位磨削至完全去除;
所述磨削的步骤包括:先采用较粗粒度的砂轮进行粗研磨,然后采用较细粒度的砂轮进行细研磨。
进一步的:
磨削的步骤还包括在粗研磨和细研磨步骤之间的过渡研磨。
所述粗研磨的砂轮的粒度为80-120#,所述过渡研磨的砂轮的粒度为160-240#,所述细研磨的砂轮的粒度为280-320#。
在磨削过程中还包括使得玻璃余料部位不断向砂轮靠近使其表面接触的步骤。
还包括在磨削时持续对砂轮表面喷淋冷却液的步骤,所述冷却液的主要成分为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所述砂轮为金刚砂轮,其砂轮磨料的材质为硬质晶体碳化硅。
所述将玻璃固定的方法为将玻璃产品部位放入具有收容腔的夹具,通过真空吸附方式将玻璃产品紧固在夹具中,所述夹具的材料为电木或者聚甲醛塑胶。
所述砂轮的旋转速度为2500-3200转/分钟。
在所述磨削步骤进行中,进一步包括将所述玻璃水平旋转,旋转方向与砂轮相反,其转速为0-60转/分钟。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玻璃的减薄方法,通过粗研磨去除大部分的余料部分,再通过细研磨加工至要求的厚度并使表面接近光整,生产效率快,减薄后的玻璃质量也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玻璃的减薄方法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玻璃1的减薄方法,该玻璃包括产品部位11和余料部位12,包括步骤:
将玻璃1固定,使其余料部位露出;
将旋转的砂轮3与余料部位12表面接触将余料部位磨削至完全去除;
所述磨削的步骤为:先采用较粗粒度的砂轮进行粗研磨,然后采用较细粒度的砂轮进行细研磨。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将玻璃1固定的方法为将玻璃产品部位11放入具有收容腔21的夹具2,所述夹具的材料优选为电木,其主要成分为高密度的酚醛树脂,将其与其他的制成材料混合制成电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良好的绝缘性,耐热、耐腐蚀。同类型的材料亦可,如聚甲醛塑料,俗称“白赛钢”。
进一步,为了便于加工,可将产品部位少许露在夹具收容腔外,一般留0.1毫米左右,这样,可以完全将余料部位12切除,砂轮3也不会与夹具接触造成损伤。可通过真空吸附方式将玻璃产品紧固在夹具2中,具体的,在收容腔21的底部设置有排真空的小孔,所述小孔的直径根据玻璃的尺寸而定,对于应用到电子产品视窗的玻璃,一般可选用小孔的孔径为1-3.5毫米,其真空压力为0.3-0.8mpa。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4116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成像设备和调色剂供应方法
- 下一篇:散热系统的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