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杨梅生态调控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137906.X 申请日: 2010-04-01
公开(公告)号: CN101810120A 公开(公告)日: 2010-08-25
发明(设计)人: 鲍永舟;鲍雨林;鲍竞渊 申请(专利权)人: 鲍永舟
主分类号: A01G17/00 分类号: A01G17/00;A01G13/00;C09D1/10
代理公司: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 33213 代理人: 吴秉中
地址: 317000 *** 国省代码: 浙江;33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杨梅 生态 调控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杨梅安全生产的生态调控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利用天敌防治农业害虫起步很早,前人已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丰硕成果。早在古代就利用青蛙保护田禾;公元304年前后,已用黄京蚁防治柑橘害虫延用至今,明代开始用鸡鸭鹅灭蝗。上世纪40年代曾试用细菌防治菜青虫。50年代陆续引进了澳州瓢虫、孟氏隐唇瓢虫、日光蜂、丽蚜小蜂、捕食蜗等。60年代以来大量应用平腹小蜂、赤眼蜂、金小蜂、白僵菌、棉铃虫核多角体病毒、蜘蛛、各种益鸟等天敌防治害虫,均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70年代研究成功赤眼蜂机械化繁殖技术。80年代我国的生物防治工作已从保护天敌,发展到改善环境,增加天敌,促进自然平衡,提高产品质量,降低防治费用的阶段。80年代以后,虽然对天敌利用技术研究有了更大的进展,但由于化学农药使用量激增,生态环境恶化,天敌死亡率极高,应用效果甚微。

杨梅终年常绿,树姿优美,具有绿化荒山,保持水土,美化环境,森林防火等多种功能;果实色泽艳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止渴生津,食用方便,深受消费者喜爱;杨梅抗性强,适应性广,栽培容易。上世纪90年代以 前杨梅均是半野生栽培,保持生态平衡,杨梅病虫完全靠天敌控制,果实食用安全性很高。90年代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杨梅产区从浙江、福建、江苏扩大到贵州、广西、云南、广东、海南、四川、湖南、江西等省。至目前发展态势仍然迅猛,增产潜力很大,成为我国主要水果之一。但是,由于大面积连片集中种植和地面精细管锂,品种单一,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病虫的天敌减少,迫使农药越用越多,导致化学农药“3R”问题(抗性、残留、再猖獗)日益严重。一是农药不断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增强,使化学农药自身逐渐失去正常的防治效果,从而只有不断加大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来达到除害目的,加剧了化学农药对环境更严重污染;二是化学农药使用后会以各种形式残留在杨梅和其它环境要素中,有了残留,就有了生物富集。富集的生物在食物链传递作用下积少成多,积低毒成高毒;三是大多数杀虫剂缺乏选择性,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灭了大量天敌,杀死的害虫被有益生物取食后导致天敌次生为害等连锁反应。因天敌减少造成害虫为害再猖獗,其结果导致各类天敌与病虫、杨梅与环境、人类健康与疾病的恶性循环。

杨梅是裸果,果实外表毛糙,粘附力很强,污染物难以清洗,农药喷施到杨梅后从枝叶等部位转移和直接接触渗透到果实中,因此杨梅果实农药残留比有皮水果的危害性要大得多。吃杨梅嘴唇发泡,垃肚子等中毒亊件时有发生。

杨梅生态调控是针对生态环境恶化,天敌减少,农残超标等严重问题而开展研究形所成的一项新技术,通过生物多样性培育,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体系构建,为天敌创造良好的生息条件,提高天敌控制病虫的能力,由天敌控制代替农药控制病虫害,实现果品无农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者身体 建康,减少物化成本,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应。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杨梅生态调控技术,提高天敌控制病虫的能力,实现杨梅产品无农药残留,防止对消费者造成身体伤害,促进杨梅产业可持续发展。

所述的杨梅生态调控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通过生态基础构建、生物多样性培育、天敌保护和天敌利用相互配合来构建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体系,所述的生态基础构建具有以下特征:a.种植杨梅所选园地无污染,b.园地根据种植面积设置成若干小区,各小区面积小于30亩,相邻小区间设置隔离带,隔离带宽度为5-10米,c.种植密度为20-30株/亩,d.杨梅株间原植被保留15%-25%;所述的生物多样性培育由计划生草、种植有益作物和天敌培育三部分组成;所述的天敌保护是指不施用有损于天敌的物质,当病虫密度超过天敌控制能力时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诱杀害虫、三源(植物源、矿物源、生物源)农药防治四种措施中的一种或多种结合;所述的天敌利用是指根据害虫种群的消长情况,在杨梅种植区适时培养或引入相应的天敌,将病虫危害率控制在经济损失阈值内,所述的经济损失阈值是指病虫危害的经济损失与农药防治所消耗的成本相同的值。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鲍永舟,未经鲍永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3790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