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判断雾化冲击射流液滴沉积附着于基板所需工况条件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27807.3 | 申请日: | 2010-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60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钱丽娟;林建忠;熊红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学院 |
主分类号: | B05B7/12 | 分类号: | B05B7/1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周烽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判断 雾化 冲击 射流 沉积 附着 工况 条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雾化喷涂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判断雾化冲击射流液滴沉积附着 于基板所需工况条件的方法。
背景技术
雾化射流喷涂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纺织工业中的复贴技术,热喷 涂中功能材料的制备。它是一个多参数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主要包括雾化和 喷涂两大子过程,这两大过程即各自受不同的机理控制,又通过共同参数相互 承接关联,雾化过程为喷涂过程提供了初始条件,对最终的喷涂效果有决定性 影响。为了得到理想的喷涂效果,优化雾化冲击射流过程,必须对两个子过程 进行整体把握。以往的理论研究往往侧重于子过程的内部机理,而缺乏从整体 角度考虑各过程之间的联系,对于如何通过控制雾化工况条件以优化喷射沉积 过程的研究很少见。
本发明所针对的喷嘴是气泡雾化喷嘴,该喷嘴在1988年由Lefebvre首先研 发,是一种较为新型的雾化喷嘴。相比传统的压力喷嘴,两相流喷嘴,气泡雾 化喷嘴有着雾化质量高、耗气量小、雾化效果基本不受出口直径影响等特点, 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已成功运用于燃烧,制药,等离子喷涂等领域。但 现有的研究尚未提出泡状雾化喷嘴运用于喷涂领域时,其运行参数对最终喷涂 效果的影响趋势。此外,为获得液滴附着于基板的理想喷涂效果,一个有效的 调节方法和合理的工况参数运行范围也尚未被提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于实际应用,提出泡状雾化喷嘴用于雾化冲击射流时 液滴沉积附着于基板所需工况条件的运行范围和条件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对于典型的亚音速泡状雾化 喷嘴(即喷嘴内部为稳定的气液两相泡状流动),为获得液滴沉积附着于基板的 喷涂效果,有利的工况条件是较小的气液质量流量比和液体质量流速,较大的 喷嘴直径和基板与喷嘴之间的间距。且当雾化介质为空气和水,冲击基板平滑 无弹性,放置位置垂直于喷嘴的中轴线的情况下,当工况条件为:气液质量流量 比为0.02~0.06,喷嘴直径为0.3~0.5cm,液体质量流速为20~80kg/h,喷嘴内部 压力为2×106~5×106g/cm·s2,基板和喷嘴之间的距离为150~250mm时,雾化 液滴撞击基板时的总体趋势为附着粘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对雾化和喷涂两个过程进行整体考虑, 界定了雾化冲击射流液滴沉积附着于基板所需工况条件的范围,提供了通过控 制雾化的工况条件来得到理想喷涂效果的有效途径,可为雾化喷涂的实际应用 提供预测标准和调节办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泡状雾化喷嘴冲击射流示意图;
图2是液滴撞击基板的结果图:(a)反弹,(b)附着,(c)飞溅;
图3是一次雾化和二次雾化模型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其中1,2分别是雾化所需液体和气体,3指基板,4是泡状雾化 喷嘴),泡状雾化喷嘴冲击射流过程可分为雾化和喷涂两个子过程,首先压缩空 气和液体在喷嘴内部形成稳定的泡状两相流动,在喷嘴出口处由于气泡对液体 的挤压剪切,膨胀破裂作用,使连续的液体发生破碎雾化,形成细小的液雾颗 粒,这些颗粒在湍动的射流场中是极不稳定的,在喷嘴中下游会发生碰撞、破 碎、合并等二次雾化过程,最终液滴将撞击基板,即喷涂过程。现有的研究表明: 雾化液滴撞击基板可能发生三种情况(如图2):一是反弹,二是附着,三是飞 溅。理想的喷涂效果是雾化后的液滴撞击基板粘帖附着,不发生反弹和飞溅。 判断液滴撞击结果可用无量纲数K数和We数来界定,K数和We数与液滴入射 时的物性,速度和粒径大小相关,定义为:其中μl是液体粘性,dl是液滴粒径,vl是液滴法向速度,ρl是 液体密度,σl是液体表面张力。如基板是光滑无弹性的,经C.Mundo等人的实 验总结当We数小于5时,液滴反弹,当K数大于57.7时,液滴飞溅,当We 数大于5且K数小于57.7时,液滴附着沉淀。由K数和We数的定义可知,计 算K数和We数的关键量是入射液滴的粒径和法向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学院,未经中国计量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78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灯头剪丝机
- 下一篇:全雌华北型黄瓜华北全雌2号的培育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