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超薄多孔光学玻璃加工工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27729.7 | 申请日: | 2010-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90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21 |
发明(设计)人: | 赵紫元 | 申请(专利权)人: | 赵紫元 |
主分类号: | C03B33/00 | 分类号: | C03B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超薄 多孔 光学玻璃 加工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一种超薄多孔光学玻璃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长期以来,玻璃冷加工的方式及用途都非常传统、单一、粗糙,即在普通厚玻璃(一般在3mm以上)上加工出为数不多的孔,其主要是用作固定使用,因此加工粗糙、无精度、数量少、效率低,且全为圆孔,尺寸大,因此用途仅限于建筑、家具、装修等行业。
近几年来,由于电子通讯、光学行业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很多公司进行相关的研发制造,使特种玻璃加工工艺得到了迅猛发展,但其主要限于电子通讯领域,并且主要运用于手机屏幕、触摸屏等方面,故具有玻璃厚(一般在0.8mm以上)、生产尺寸小(一般周长在300mm以下)、孔数少(一般为1个)、工艺相对简单(只加工孔)等缺点,故未运用于除此之外的行业,而且也无能力生产该类超薄光学玻璃,其所研发制造的产品也远远满足不了航天工业特殊的用途。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薄多孔光学玻璃加工工艺,它可以弥补以上光学玻璃加工的不足,且能够运用于航天尖端科技领域,优化和保证安装性能,节约原材料,提高操作效率,又能将其成果拓展运用于其它相关领域,得以服务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由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超薄多孔光学玻璃加工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流程:
光学玻璃原料经自动开料机开料,开料后经超声波清洗,清洗后贴膜,贴膜后经烘烤、装夹,再经超声波加工后脱胶,最后由超声波清洗。
一种超薄多孔光学玻璃孔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流程:
光学玻璃原料经自动开料机开料,开料后经超声波清洗,然后设计程序,制作夹治具装夹,CNC外形加工,超声波孔加工,最后由超声波清洗。
本发明有益效果在于,该工艺有效弥补了国内外对于光学超薄玻璃深加工方面的空白,并使该发明能够继续延展,极大的保证了航天工业对于其精密部件的性能、精度保证,对于其他行业如电子通讯业、光学行业等同类需求及开发具有直接生产意义,通过发明,能够将电子通讯业、光学行业等类似项目带入高精度、高复杂度的新领域。,本发明形成的光学玻璃是一种运用于光学、航天工业、通讯电子等现代尖端领域作特殊用途的配件,可与晶体元件配套使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本发明超薄多孔光学玻璃加工工艺及超薄多孔光学玻璃孔的加工工艺是一种在光学玻璃表面上不改变其化学性能,只改变其物理性能的复杂冷加工工艺。通过专业CNC设备进行加工,以改变其结构形态,达到特殊的精度及形态要求,以满足特殊用途。本发明的超薄多孔光学玻璃用于航天工业晶体元件的安装。
本发明一种超薄多孔光学玻璃加工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流程:
光学玻璃原料经自动开料机开料,开料后经超声波清洗,清洗后胶水贴膜,贴膜后经烘烤、装夹,再经超声波调试加工后脱胶,最后由超声波清洗。
本发明一种超薄多孔光学玻璃孔的加工工艺,包括以下工艺流程:
光学玻璃原料经自动开料机开料,开料后经超声波清洗,然后设计程序,制作夹治具装夹,CNC外形加工,超声波孔加工,最后由超声波清洗。
上述工艺制作的光学玻璃是一种运用于光学、航天工业、通讯电子等现代尖端领域作特殊用途的重要配件,与其它元件配套使用,所述的光学玻璃由专业光学玻璃经过特殊冷加工工艺制作而成。
上述工艺制作的光学玻璃其尺寸为直径150mm,周长为470mm。
上述工艺制作的光学玻璃所述的孔为盲孔或通孔,加工盲孔玻璃厚度为0.68mm,加工通孔的玻璃厚度为0.55mm。
上述工艺制作的光学玻璃共加工盲孔数量为380个,孔密集平均分布于玻璃的表面上。
上述工艺制作的光学玻璃所述的玻璃外形与孔的距离公差为±0.01mm。
上述工艺制作的光学玻璃所述的玻璃冷加工孔无裂纹、无破裂。
上述工艺制作的光学玻璃所加工盲孔公差可达到0.38+0.03/-0.02mm。
此外,对于此种超薄光学玻璃,也可以进行其他相类似的复杂工艺处理。如将外形设计成方形等,孔形状和数量改变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赵紫元,未经赵紫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77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