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铝-稀土微纳米复合制氢材料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23004.0 | 申请日: | 201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806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余锡宾;罗辉;汪正军;浦旭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08 | 分类号: | C01B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杨杰民 |
地址: | 200234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稀土 纳米 复合 材料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稀土纳米复合制氢材料,具体地说是一种铝-稀土微 纳米复合制氢材料。
背景技术
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成为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两大难题, 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迫在眉睫。氢气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洁净能 源,在国防工业、交通运输、金属切割、医药卫生等技术领域有着 广泛和重要的应用。氢气能量密度高,燃烧后只产生水、不产生具 有温室效应的CO2和其它有毒气体,对环境无污染,是一种极具开发 潜力的理想清洁能源。现有技术制备氢气的方法是通过水电解制备 氢,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设备复杂;制备氢气成本高;电能消耗大。 随着环境的恶化和全球气候的变暖,发展高效清洁能源技术已成为 21世纪世界各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燃料电池直接将化学能转变为电 能,具有高的能量转换效率;应用前景广泛。氢能量密度高,氧化 反应的副产物是对环境无污染的水,因此是燃料电池的理想燃料。
现有技术便携式燃料电池使用最多的燃料为甲醇和硼氢化钠, 现有燃料存在许多技术和成本上的缺点。例如,直接型甲醇燃料电 池(DMFC)中甲醇容易对电解质膜渗透;副产品对阳极催化剂有中毒 作用。硼氢化钠NaBH4与水反应产生氢,但是NaBH4价格昂贵,而且必 须使用强碱作为NaBH4溶液的稳定剂,强碱的使用带来了环境污染。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俄罗斯Kravchenko用Al与Ga、Sn、 In、Hg、Pb、Bi、Mg、Zn熔融制成高分散性合金材料水解制氢。这 种制氢材料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在82℃下与纯水迅速发生水解制 氢反应。但是这些材料的缺点是:与水反应后,在部分Al表面都会 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导致制氢材料反应不完全,反应速 率慢;而且制氢材料的合成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至今为止世界 上尚未有一种理想的水解制氢材料,因此发明一种原料易得、制备 工艺简单、成本低、活性好、水解制氢效果高的铝-稀土微纳米复合 制氢材料,对于促进高效清洁能源技术-氢气燃料电池的发展和扩大 稀土材料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发明一种原料易得、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 活性好、水解制氢效果高的铝-稀土微纳米复合制氢材料,。
本发明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铝-稀土微纳米复合制氢材料,由下列重量比的物质组成:
铝50-90份;稀土金属0.1-50份;金属粉0-10份;盐类0-10 份;无水乙醇0.3-10.0份;
其中:稀土金属为铈、镧、钇、镱中的一种;
金属为锌、铁、镁、锡、锑、铜中的一种;
盐类为金属氯化物、溴化物、硝酸盐和硼氢化物中的一种;
铝、稀土金属、金属为270-500目粉状。
铝-稀土微纳米复合制氢材料制备方法如下:
(1)按比例准确称取铝粉、金属粉、盐类放入不锈钢球磨罐中;
(2)向不锈钢罐中加入无水乙醇,在氩气保护下加入稀土金属 粉,封住罐口;
(3)将不锈钢罐放到行星式球磨机上球磨1-20小时;球料比为 1∶10-100;转速为300-600转/分钟;制得铝-稀土微纳米复合制氢材 料。
铝-稀土微纳米复合制氢材料的应用:将铝-稀土微纳米复合制 氢材料常压下放入室温-70℃的纯水中水解反应,制得氢气。
本发明的要点是:以铝为主要原料,采用机械球磨的方法,将 铝表面的氧化膜被破坏。加入一定量的稀土金属可以进一步活化铝, 使铝的表面活性增强,从而使铝与水能直接反应产生氢气。
本发明合成了一种新型高效Al-RE微纳米复合水解制氢材料。以 稀土Ce为例,Al、Ce的标准电极电势和铝与水反应产氢的反应式为:
Ce3++3e-Ce E°=-2.336V
Al3++3e-Al E°=-1.662V
2Al+6H2O=2Al(OH)3+3H2
2Al+4H2O=2AlOOH+3H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师范大学,未经上海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300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