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22025.0 | 申请日: | 2010-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46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杨晓厦;高国章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晓厦 |
主分类号: | H01H50/54 | 分类号: | H01H50/54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姚娟英 |
地址: | 315012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继电器 接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继电器,具体涉及一种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
背景技术
目前,控制继电器已广泛地应用于家用电器、汽车、自动化系统、通讯装置和遥 控装置等场合,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它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功能也各不相同。如中 国授权公开号为CN201038082Y的《一种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就披露了其中这样一种控 制继电器,该小型大功率继电器包括基座和设置在基座上的接触系统、磁路系统、绝 缘罩、推杆和罩壳,接触系统又包括动接触组、常开静接触片和常闭静接触片,其中 动接触组包括平板形的动触片和中触片,中触片上设置有突起的连接部,动触片下部 固定连接在该连接部上。在该专利文献的说明书附图中还可以看到,动触片的上部在 邻近一侧开有大致呈L形的槽而形成相互连接的第一力臂和供动触点安装的第二力臂。 而常开静接触片的中部具有弯折部,位于弯折部之上部分设计成安装有静触点的上片 状体,连于弯折部下方部分是带有两引出脚的基体。上述两推杆的尾部与衔铁相对 应,两推杆中一推杆的头部与上述第一力臂的上端相接触,两推杆中另一推杆的头部 则与远离第一力臂上端的第二力臂一侧相接触。当线圈通电后,随着衔铁吸合过程 中,带动推杆向动触片侧移动,继而推动动触片向常开静接触片侧移动而实现动触触 点的动合。反之,当线圈失电后,衔铁带动推杆背离动触片,动触片在自身回复力的 作用下,离开常开静接触片而实现触点动断。
采用上述结构的控制继电器,虽然具有用料省、生产效率高等优点,但在线圈断 电的自然状态下,由于常开静接触片是垂直平面设置,即与动接触组的中触片之间是 相对平行分布的,而线圈通电、推杆推动的作用下,动触片的第二力臂又以两扇形运 动(即如图11中,第二力臂相对于动触片的下部作逆时针方向的第一扇形运动,和如 图12所示在第二力臂超行程过程中,第二力臂相对于槽侧作逆时针方向的第二扇形运 动)复合后的运动轨迹与常开静接触片上的静触点相触碰,因而在动、静触点触碰 后,导致触碰后的动、静触点的中心不对准,请参见图11和图12,以至于影响控制继 电器的电性能;尤其是,这种不对准的瞬间触碰,会提高动触片的撞击力,在触点吸 合过程中,动触片会带动动触点进行多次跳动而出现电弧现象,请参见如图13所示触 点吸合过程中控制继电器的电压波形图,最终将会明显地缩短产品的电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提供一种能提高控制继电 器的电性能和延长控制继电器电寿命的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该控制继电器的接触组具有动接 触片和常开静接触片,其中,动接触片的上部在邻近一侧开有槽而形成相互连接的第 一力臂和供动触点安装的第二力臂,动接触片的下方设有动接触片引出脚;而常开静 接触片的中部具有弯折部,位于弯折部之上部分设计成安装有静触点的上片状体,连 于弯折部下方部分是带有常开静接触片引出脚的基体,且所述的基体与动接触片的下 部相平行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片状体设计成相对于基体平面所在的横轴线呈 第一夹角和相对于基体平面所在的竖轴线呈第二夹角的斜面,在自然状态下,该上片 状体和所述第一力臂之间的距离小于上片状体和所述第二力臂之间的距离。
为了适合动接触片的偏转角度,所述第一夹角可以选为1°~3°,同时所述的第 二夹角可以选为2°~6°。其中又以第一夹角为2°、第二夹角为4°为佳,此时, 动、静触点触碰后的中心对准率高,且吸合过程中动触点的回跳次数极少见。
所述动接触片上部和下部可以为弯折而成的一体件,且所述的动接触片引出脚是 由动接触片下部两侧边沿向内翻折成的双层结构,以提高动接触片引出脚强度。
所述的双层结构的侧面可以设有定位凸卡,以便动接触片引线脚插装在基座的插 孔后,能提高动接触片引出脚安装后的稳固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晓厦,未经杨晓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2202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带热保护器的电动操作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