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树脂成型品的接合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19642.5 | 申请日: | 2010-0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13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岸野直史;加田雅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理塑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65/02 | 分类号: | B29C65/02;B29K101/12;B29K5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树脂 成型 接合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可熔融的2个树脂成型品熔接的树脂成型品 的接合方法。
背景技术
树脂成型品因具有不会像金属、木材那样被腐蚀、廉价且 轻量的特征而在各种领域使用。此外,为了通过再生来节约地 球资源,树脂成型品的大部分由热塑性树脂形成。此外,由于 可以使用压缩成型、传递塑模成型、注射成型、挤出成型、吹 塑成型等各种成型方法,以及成型机和模具结构的进步,使得 复杂形状的树脂成型品也能够容易地成型。
然而,通过一次成型来制造复杂形状的成型品时,有时比 较困难。此外,成型品的一部分需要由不同种类的树脂形成的 情况也较多。在这种情况下,将多个成型品分别成型,然后通 过熔接进行一体化。
如下进行树脂成型品的熔接:对将要熔接的一对成型品的 预定熔接部端面加热,在使至少一个预定熔接部端面熔融的状 态下使两者压接,在该状态下冷却。另外,作为加热预定熔接 部端面的方法,已知有,使用被加热了的热板的方法、在使一 对成型品彼此压力接触的状态下利用振动所产生的摩擦热进行 加热的方法等,分别称作热板熔接法、振动熔接法。此外,使 用超声波振动进行振动的方法也被称作超声波熔接法。
其中,热板熔接法是下述方法:使将要熔接的一对成型品 的熔接端面与被加热到使成型品成为熔融状态的温度以上的热 板的表面进行接触而熔融,待移开热板后,将一对成型品的熔 接端面彼此压接,在该状态下冷却。该热板熔接法由于设备简 单、易于熔接而被广泛使用(专利文献1、2)。
上述那样的热板熔接法通过以下方法进行:在压接时压紧 使树脂成型品结合的方法;预测2个树脂成型品的熔融层的厚度 并控制其中一个树脂成型品的熔融层与另一树脂成型品的熔融 层重叠的位置然后进行压接从而使其结合的方法。尤其是后一 方法,由于在接合部留下不存在空隙的熔融层,能够得到不易 发生蠕变破坏的强的接合部。“蠕变破坏”是指,树脂成型品由 于受到负荷而产生应力,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而产生破坏的现象。 通常,产生的应力越高,达到破坏的时间就越短。
上述那样的热板熔接法由于方法简便而被广泛利用。然而, 通过热板熔接来接合的树脂制品存在蠕变破坏寿命不稳定的问 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981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89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其目的在于,提供 一种树脂成型品的接合方法,该接合方法可以减少由2个树脂成 型品熔接而得到的树脂接合体的蠕变破坏寿命的降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人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 现了接合的成型品的蠕变破坏寿命降低的原因,从而完成了本 发明。具体而言,发现了,在压接时施加强压力的方法中,连 未熔融层都过度压缩,因此在接合部与树脂成型品的界面产生 残留应力,使得寿命变短。此外发现了,在预测2个树脂成型品 的熔融层的厚度并控制其中一个树脂成型品的熔融层与另一树 脂成型品的熔融层重叠的位置然后压接从而使其接合的方法 中,熔融层的厚度每次都有细微差异,结果,将熔融层估计得 过多时,接合部与树脂成型品的界面受到过剩的压力,在接合 部与树脂成型品的界面产生残留应力,此外,将熔融层估计的 过少时,有时空隙等不能作为飞边被排出而残留在接合部,导 致蠕变破坏寿命不稳定,从而完成本发明。更具体而言,本发 明提供如下发明。
(1)一种树脂成型品的接合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 成型品的接合方法是,对可熔接的2个树脂成型品的预定熔接部 端面加热,在前述2个树脂成型品的预定熔接部形成熔融层的状 态下,使前述2个树脂成型品的前述熔融层相互压接从而进行熔 接,前述压接时施加的压力超过0MPa且为10MPa以下,并且熔 接后的接合部的最小厚度为100μm以下。
(2)根据(1)所述的树脂成型品的接合方法,其中,前 述压接时施加的压力超过0MPa且为5MPa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理塑料株式会社,未经宝理塑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964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