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气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19384.0 | 申请日: | 2010-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037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原田阳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2/16 | 分类号: | H01R12/16;H01R13/73;H01M2/2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严志军;杨楷 |
地址: | 日本神奈***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气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例如携带电话终端的电池组件的电气连接器。
背景技术
如图4所示,在印刷基板1上设置具备1个以上的接触件2的块 状连接器3,使电池组件或其他连接器与该连接器3电气地连接。
这样的连接器3采用这样的构造:将各接触件2焊接在印刷基板 1上的布线图形上,为了防止连接电池组件或其他连接器时所施加的 力使接触件2和印刷基板1的焊接部分剥离,由被称为栓(peg)5的脚 部件将连接器3的壳体4牢固地固定在印刷基板1上。
另外,还提出了通过将包围连接器的壳体的上面和侧面的外罩固 定在印刷基板上,从而进一步提高连接器向印刷基板的固定强度的方 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平6-683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在如图4所示的现有技术的设置栓5的方法中,为了作为 将栓5固定在壳体4上的构造,构成在壳体4的两侧形成插槽6并将 栓5的上部插入该插槽6中的构造。因此,为了确保插入插槽6中的 栓5的保持强度,有必要在壳体4的两侧增大侧壁4a的厚度t。
然而,在电子仪器中,通常要求其小型化,在连接器3中也是如 此。从这样的观点出发,增大壳体4的侧壁4a的厚度t是不优选的。
另一方面,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那样,如果是将包围壳体 的上面和侧面的外罩固定在印刷基板上的构造,那么,壳体本身能够 谋求小型化。
尽管如此,如果作为由外罩包围壳体的上面的构成,则连接器的 高度仅增大设置外罩的程度,在连接器的低高度化的方面,在此处还 存在着改善的余地。
本发明是基于这样的技术的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 种能够充分地确保相对于印刷基板的固定强度并使连接器小型化的 电气连接器。
在所涉及的目的下做出的本发明的电气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容纳在壳体中的接触件、固定壳体的一对脚部以及沿着壳体的 至少一个侧面延伸并联接一对脚部的框架。
虽然对这样的电气连接器的用途未进行任何限定,但这样的电气 连接器能够作为例如连接携带型电话终端的电池组件的电气连接器 而使用。这样的电气连接器安装在印刷基板上,通过将电池组件的端 子部等推压至电气连接器的侧面,从而与保持在壳体中的接触件电气 地连接。
此时,由框架联接一体的脚部,通过使该框架沿着壳体的至少一 个侧面延伸,能够使壳体向印刷基板的固定牢固。另外,通过使框架 不沿着壳体的上面,而是沿着侧面,从而避免妨碍电气连接器的低高 度化。
为了与电池组件等连接对象电气地连接,使接触件的一部分在壳 体的侧面露出而设置。虽然可以沿着壳体的侧面的任一侧面设置框 架,但优选沿着与接触件露出的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设置。由于电池 组件等推压至接触件露出的侧面,因而通过使框架沿着与接触件露出 的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能够由框架从壳体的背面侧支撑由电池组件 等作用于壳体的推压力。另外,还能够避免接触件露出的部分和框架 干涉。
虽然可通过任何的构造而将框架固定在壳体上,但优选具有通过 插入壳体的侧面而固定在壳体上的固定部。这样,通过将框架插入壳 体的侧面,能够将框架可靠地固定在壳体上。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 框架沿着与接触件露出的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从而将框架插入另一 侧面,即与电池组件等相对的背面侧,能够有效地防止因电池组件等 的推压力而导致壳体和框架脱落。
优选,在壳体上形成有多个容纳多个接触件的接触件插槽,并且, 在相互邻接的接触件插槽彼此之间形成有隔壁,在这种情况下,通过 将固定部插入在隔壁上形成的凹部中,从而将框架固定在壳体上。
此时,优选固定部具有相对于壳体的侧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部而 对称的一对爪部件,通过将一对爪部件压入壳体的侧面,从而将框架 固定在壳体上。通过具备一对爪部件,成为相对于扭转框架的方向的 力而牢固的构造。
而且,优选固定部配置在壳体的侧面的宽度方向的中心部的附 近。由此,能够由框架有效地支撑由电池组件等作用于壳体的推压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未经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938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套管枪式放射性粒子植入装置
- 下一篇:注射消毒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