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床锥配合固定结合部动力学参数识别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6182.0 | 申请日: | 2010-0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04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毛宽民;李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B19/02 | 分类号: | B23B19/02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曹葆青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床 配合 固定 结合部 动力学 参数 识别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数控机床动力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机床锥配合固定 结合部的动力学参数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20世纪60年代末,基尔萨诺娃[1]、Kirsanova[2]等人就结合面法向和切 向特性对锥配合固定结合部进行了研究。他们的研究表明:结合面的切向 加载和卸载曲线之间存在迟滞现象,即使在切向载荷小于结合面最大静摩 擦力的情况下也如此;结合面的切向接触刚度与结合面面压成非线性关系, 并随之增大而增大。
随后,在对粗糙表面微观形貌特征的传统定量化统计描述的基础上, Greenwood和Wmiamson[3]应用表面轮廓仪对实际表面进行测量,分析后 提出了表面接触的GW模型,得到了两个表面接触的当量总刚度。Majumdar A[4]等学者则提出了基于分形理论的接触刚度模型——MB模型,将机械结 合面简化为一个粗糙表面和一个真实平面的接触问题,粗糙表面上的单个 微凸体近似等效为球体,并假设粗糙表面的表面形貌各向同性,粗糙表面 上各微凸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不计,在此基础上理论性地求出了机 械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和无量纲接触刚度。
然而以上学者都是集中在理论上研究机床固定结合部,随着计算机科 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后来的一些国外学者则从实验和理论上的有限元分 析两者结合的角度,对刀柄-主轴锥配合结合部动态特性进行了更有效、更 深入的研究。
T.R.Kim,S.M.Wu和K.F.Ehmann[5]被认为是第一个运用实验的方法研 究了主轴-刀柄的锥配合结合部,并将轴向预紧力和锥配合结合部的刚度和 阻尼参数联系起来。实验中测试分析了三种不同轴向预紧力对结合部刚度 和阻尼的影响。
Rivin[6]对刀具结构的运行状态做了大量的技术研究,并且总结出六条 关于加工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包括加工参数对刀具寿命和稳定性的影响, 刀柄和主轴的接触面,模块化刀具,以及在高速切削下的刀具动平衡。在 Rivin提出这些重要影响因素之后,Levina[7]进一步研究了刀柄-主轴结合部 之间的角变形对刀尖的变形的影响。Levina还研究了拉杆的拉力和刀柄锥 度误差对刀柄-主轴结合部的静态刚度的影响。S.Smith、W.R.Winfough和 J.Halley[8]等人通过研究发现随着拉杆的拉力的增大,刀柄-主轴结合部的静 刚度也随之增大,而阻尼却随之减少。
国内相关研究开展的相对较晚。为了克服经典的GW模型以及WA模 型不具备客观惟一确定性,张学良、黄玉美基于接触分形理论,首次提出 了具有尺寸独立性的机械结合面的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9],从理论上计算 出了机械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而该刚度与取样长度和仪器的分辨率无关, 这是粗糙表面法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最大特征。除此之外,他们还将数字 仿真结果与有关实验研究结果作了对比,具有一致性。后来,黄玉美、王 世军[10]提出了采用六节点的等参数单元模拟结合部的接触特性,导出了六 节点接触单元的刚度矩阵,建立了整机分析模型,将整机刚度实验结果与 计算结果比较,证实了有效性。
中南大学的肖永山[11]等人在结合部参数识别理论基础上,利用LMS公 司的SCADAS模态测试装置和后处理软件LMS Test.Lab对机床结合部连 接件进行了模态测试,并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有限元模型,结合部之间用 弹簧单元模拟,刚度系数先采用试凑法得到估计值,再以有限元得到的振 型与试验的相应振型相对最小二乘偏差为目标,弹簧刚度系数为设计变量, 优化识别出弹簧刚度系数,优化识别后频率精度比较高,表明了实验模态 测试与有限元方法相结合,能较好地解决机床结合部参数的获取问题。
上述基本上都是弹簧阻尼模型。虽然模型的弹簧-阻尼器的参数可以通 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来识别,达到比较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模型最 大的缺陷是:
其一,忽略了刀柄-主轴锥度结合部节点各自由度之间的耦合关系,因 此结果不具有普遍性。
其二,结合部之间的弹簧-阻尼器的个数没有明确的数量,不同的模型 其弹簧-阻尼器的个数也不相同,因此没有通用性。
参考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61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