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纤维表面电聚合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6159.1 | 申请日: | 2010-03-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76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吕永根;王力勇;杨常玲;张艳霞;国帅;岳奇伟;陈志根;邹保根;李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慈溪市新兴化纤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M10/10 | 分类号: | D06M10/10;C08K9/04;C08K7/06;C08L101/00;D06M101/40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黄志达;谢文凯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表面 聚合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碳纤维表面处理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碳纤维表面电聚合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碳纤维具有高比强度、高比模量、耐高温、耐腐蚀、耐疲劳、抗蠕变、导电、传热和 热膨胀系数小等一系列优异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未经处理的碳 纤维比表面积小,表面能低,表面呈现出憎液性,因此碳纤维与基体树脂的粘接程度很难 达到应有的水平,进而不能发挥复合材料潜在的力学性能。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的机 械性能及其环境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碳纤维和树脂基体(大部分为环氧树脂)界面之间的粘 结效力,为了获得纤维和基体材料界面更好的粘结,不同的氧化处理方法被应用于碳纤维 的表面处理。
然而,现有的一些方法对于投入工业生产领域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这些方法对碳 纤维进行的氧化方法包括在浓硝酸溶液中的液相氧化法、高温气体氧化法、表面高分子涂 层法、等离子体处理等。然而,氧化处理法尽管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界面粘接力,但也存 在缺陷,氧化反应会在碳纤维的内部进行,这样就会降低碳纤维的拉伸强度;对于涂层法, 高分子物质仅仅通过物理作用吸附在碳纤维表面,表面涂层的平整性和耐久性都较差;等 离子体处理需要高真空环境,对设备的要求很高,较难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碳纤维表面进行氧化刻蚀后,需要上浆提高碳纤维丝束的集束性,同时浆料也起到保 护碳纤维丝束的作用。浆料中的活性官能团可以连接碳纤维和树脂基体。进而增加碳纤维 增强复合材料中碳纤维和树脂间的界面粘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碳纤维表面电聚合处理方法,该方法简单,成 本低,经过处理的碳纤维丝束的集束性提高,省去上浆步骤,碳纤维和树脂间的粘接力增 强,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得到提升。
本发明的一种碳纤维表面电聚合处理方法,包括:
将碳纤维浸入含有乙烯单体、氧化性物质的电解质溶液中,碳纤维作为阴极通电发生 电解反应,表面形成聚合物膜层,反应时间为10~150s,电流密度为1.5~35A/m2;所述 氧化性物质的加入量为电解质溶液质量分数的0.2~25%;乙烯单体的加入量为电解质溶液 体积分数的0.3~6%。
所述的碳纤维为聚丙烯腈基碳纤维、沥青基碳纤维、粘胶基碳纤维或石墨纤维。
所述的乙烯单体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丙烯腈、顺丁烯二酸酐、丙烯酰胺、丙烯醛、 乙烯基吡咯烷酮、乙酸乙烯脂、乙烯甲基醚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氧化性物质为过氧化氢、亚氯酸、次氯酸或亚硫酸。
所述的电解质为质量分数1~5%的磷酸、磷酸盐、碳酸铵或硫酸。
所述电解反应的阳极为石墨板、不锈钢板或镍板。
所述的时间为30~120s。
所述的电流密度为7~25A/m2。
过氧化氢的加入能有效缩短聚合反应时间。对于加入过氧化氢的量最好是电解质溶液 质量分数的0.2~25%。当过氧化氢少于0.2%(质量分数),会观察到和乙烯单体的量少于 0.3%(体积分数)相同的现象,当过氧化氢的量大于25%时,碳纤维表面的聚合物层会出 现不均匀现象。过氧化氢加入量也适用于其他氧化性物质。
所述乙烯单体很快在碳纤维表面发生聚合反应,这些聚合物和树脂能够相互融合。
乙烯单体的量最好是电解质溶液体积分数的0.3~6%。当乙烯单体的体积量少于0.3% 时,很难在碳纤维表面上形成足够量的聚合物。当乙烯单体的体积量大于6%时,会在碳 纤维表面形成过厚的覆盖层,造成表面不平整。
本发明将碳纤维浸入含有乙烯单体的电解质溶液中,碳纤维作为阴极,当电流通过时 发生电解反应。碳纤维通过的导辊上,用电刷和直流电源的负极连接,碳纤维丝束和导辊 紧贴运转的过程中就会带上负电。碳纤维浸渍于电解质中连续运行,电解质溶液中存在两 个导辊,协助碳纤维丝束导入和导出。
电解质溶液中加入的氧化性物质,例如过氧化氢会在碳纤维上还原分解成为自由基 HO·,这种活性基是乙烯单体在碳纤维表面聚合的引发剂。聚合反应的具体操作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慈溪市新兴化纤有限公司,未经东华大学;慈溪市新兴化纤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61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