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纤维布样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10620.2 | 申请日: | 2010-0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8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发明(设计)人: | 崔玉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北昂医疗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28 | 分类号: | G01N1/28 |
代理公司: | 上海欣创专利商标事务所 31217 | 代理人: | 顾大平 |
地址: | 200063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布样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纤维布样器。主要用于制作棉、麻、毛、丝、化纤等各类纺织材料纤维段的检测样片。
背景技术
棉、麻、毛、丝、化纤等各类纺织材料在加工之前,都必须对其纤维的直径进行测试,以此来判断材料的品质。
目前,多数实验室都采用手工布样的方法制作检测样片,但由于肉眼和手工操作的误差,使得所布的样片上纤维分布不均匀,并且会出现多根纤维重叠的现象,严重影响测试的准确度。
澳大利亚的BSC电子公司生产出一种电子纤维布样器,该纤维布样器是利用电机带动一个旋转刀头,旋转刀头将纤维段打散,并通过离心力将纤维分布到玻片上。这种电子纤维布样器所布的检测样片为圆形,其圆心和圆周纤维分布薄,而中间纤维分布厚,因此布样不均匀;而且刀头部分不容易清理,容易造成二次污染,影响样品质量,导致检测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快速,且均匀布样、无二次污染的全自动电子纤维布样器。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纤维布样器,包括纤维打散布样装置、控制电路和电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往复平移装置;所述往复平移装置位于纤维打散布样装置的下方,其往复平移的范围与纤维打散布样装置相配。
所述往复平移装置由往复平移机构、驱动电机、动力转换机构和限位架组成,所述驱动电机通过动力转换机构与往复平移机构驱动连接,限位架置于往复平移机构之上。
所述纤维打散布样装置由打散转子、驱动电机、过滤片和定位架构成,所述过滤片位于转子的下方。
所述打散转子由至少两片旋转叶片和一旋转轴构成,所述旋转叶片与轴心线形成一θ角,且在旋转轴上均匀分布;所述转子通过旋转轴与驱动电机连接。
所述θ角为5至15度。
所述过滤片的两端固定在定位架上,且形成一半圆形,该半圆形的直径等于旋转叶片、一旋转轴及适量空隙之和。
所述过滤片的底部设有均匀分布的分散孔。
所述旋转叶片的厚度为:4mm-9mm,其上设有至少两个锯齿;相邻两个旋转叶片上的锯齿交叉分布。
所述纤维打散布样装置上设有挡板,所述挡板的上部设有加料孔。
所述挡板由含铁成分的金属制成,其形状为倒置的“L”型。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操作简单,布样均匀,布样时间短。本发明适用于各种粗细的纤维的布样,且布样均匀,大大提高了纤维直径检测的精确性。同时,本发明易于清理,避免了测试时的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图1采用手工纤维布样所发生的情况示意图,该情形分布不均匀,会产生测量误差;
图2采用本发明的纤维布样器布样均匀的情况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往复平移装置的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往复平移装置的A向视图;
图6为本发明打散转子的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打散转子的B向视图;
图8为本发明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过滤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过滤片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在检测纤维直径之前,必须将纤维均匀布样在玻片上,然后将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进行检测。为了使得纤维能够快速均匀的分布在玻片上,本发明的纤维布样器是由纤维打散布样装置1、控制电路2、电源3和往复平移装置4构成。本发明的往复平移装置4位于纤维打散布样装置1的下方,其往复平移的范围与纤维打散布样装置1相配。所述往复平移装置4由往复平移机构41、驱动电机42、动力转换机构43和限位架44组成。所述驱动电机42通过动力转换机构43与往复平移机构41驱动连接。动力转换机构43包括相互连接的一偏心轮和一摆动杆。驱动电机42带动偏心轮旋转,偏心轮的旋转使得摆动杆左右往复移动,从而驱动往复平移机构41的水平往复移动。本发明的动力转换机构还可以用其他方式实现,由于动力转换机构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予详述。
往复平移机构41上设有限位架44,限位架44的两个限位挡板之间的距离等于玻片的宽度,操作时将玻片置于限位架44内,从而防止操作时玻片在往复平移机构41的表面发生滑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北昂医疗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北昂医疗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106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