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光纤测温原理的内置防渗土工膜破损监测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9990.4 | 申请日: | 2010-0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9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杨华舒;刘海波;杨宇璐;吴霞;陈刚;李晋豫;殷小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88 | 分类号: | G01N21/88;G01K11/32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3115 | 代理人: | 赵云 |
地址: | 650093 云南省昆明***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光纤 测温 原理 内置 防渗 土工 破损 监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渗工程内部土工膜破损的定位方法,属于水利工程(土 木工程)——防渗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渗透破坏是导致堤坝溃塌灾难的最主要原因。在防渗体的构成材料中,土 工膜的价格低廉、防渗效果好,并具有适应坝体、地基变形的明显优势,在多 地震地区、尤其在喀斯特地貌区域几乎是首选材料。相关技术自二十世纪七十 年代引入我国后,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土工膜生产、检验、防渗体设计、施 工质量控制、验收等标准和规程,整体寿命也有明显提高——期望寿命已经接 近一百年。世界各国都在在各种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中大力推荐土工膜作为防 渗材料,我国前经贸委、水利部还先后组织了五十多个示范工程,以求尽快推 广其应用范围。但是,土工膜的抗拉、抗剪强度较低,堤坝内的土工膜一旦在 环境、水土生物、衬垫外力等作用下受损,其“开裂部位难以确定”这一重大 缺陷立即显现出来。由于渗水穿越土工膜后迅速在土体内扩散,即使堤坝内预 埋监测仪器也无法确定损伤部位。这一弊端使得开裂初期短暂的抢修时机丧 失,导致撕裂和渗透破坏急剧扩展,严重威胁到堤坝的安全。因此土工膜在堤 坝、尤其是中高型土石坝中的应用一直受到极大的制约。
有关部门的统计表明:由于堤坝内的土工膜遭受损伤后难以及时察觉、难 以定位修复,大多数工程(甚至是小型工程)都不愿使用土工膜,宁愿以成倍 的代价、进行大范围的灌浆防渗。我国有许多地区属于地震多发区,虽然其震 级或破坏烈度通常不大,但由于灌浆形成的防渗体薄而脆、与坝体材料的亲和 力较差,必然在大坝受震变形时发生断裂或接触带离析。于是在许多地方就出 现了灌浆-渗漏-再灌浆-再渗漏的怪圈循环,每次花费数百万~数千万元的 资金灌浆,只能使大坝在2~5年内的渗透指标达到相应的标准。以申请者承 担鉴定的云南大姚县龙林水库为例:2001年5月大坝灌浆完毕、当年汛期渗流 指标检验合格;2003年7月地震后随即发现比灌浆前更大的渗漏,并出现流土 险情,经安全鉴定为三类险坝。二百余万元的国债资金只“加固”了这个小(一) 型水库大坝两年,使灌溉用水的成本剧增到无法接受的3000~5000元/m3。
相比之下,土工膜属于柔性材料,对坝体坝基变形的适应能力很强,在未 遭受外力刺穿、撕裂的情况下,其老化速度能够满足多数水利工程的经济寿命 需求,特别适用于多地震地区和岩溶地区作为价廉物美的防渗铺盖。例如,昆 明金殿水库库区和翠湖等地曾经长期大量漏水,多次采用混凝土塞、回填混凝 土、充填灌浆等均未能解决问题,最后使用土工膜作盆式铺盖,才达到了止漏 防渗的目标。1998年全国大洪水汛期,土工膜也是各地防渗抢险最普遍采用的 措施。一旦土工膜“损伤定位”的问题得到解决,必然提高土工膜的安全性能、 改善防渗体的性价比、明显降低堤坝的造价;并且能为土工膜破坏后的堤坝争 取到宝贵的抢修时间,有效地防止堤坝溃塌引发灾难。
资料检索表明,国内外在土工膜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① 铺设工艺的研究,如垫层的筛分、层次、厚度,以及水压的关系,边角截水措 施等;②材料改性的研究,如设法增加土工膜的韧性、塑性,改变厚度,延寿 抗老化等。但在“内置土工膜受损部位的确定”方面,尚未检索到任何研究或 成果信息。
“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业已成熟,特别适合于需要大范围密集监测的工 程,已经成功应用于混凝土坝的水化热监测、高压电缆的温度监测等领域。温 度可以通过饱和或非饱和的土体传递,且温度在地层中的变化是连续的。水在 4℃时密度最大,所以水库底部的水温通常较低;地层中的温度分布则恰好相 反,随着深度的增加而温度稳定升高。诸多研究已经证明:堤坝或坝基中发现 的低温异常与库水集中渗漏有关,因此可用温度来检测土工膜破损导致的集中 渗漏。此外,柔韧光纤的“加筋”作用,还能明显提高土工膜的各项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工程内置防渗土工膜破损监测、并 快速确定破损位置的方法,其原理成熟可靠、操作简便、定量分析和计算快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99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分格式花盆
- 下一篇:采用安全开关电动推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