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硅/羟基磷酸酯复合改性水乳型丙烯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09843.7 | 申请日: | 2010-0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75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余倩;余林;许奕祥;孙明;郝志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8F220/18 | 分类号: | C08F220/18;C08F220/14;C08F220/06;C08F220/28;C08F212/08;C08F230/08;C08F230/02;C08F2/30;C08F2/26;C09D133/08;C09D5/08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 地址: | 510006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硅 羟基 磷酸酯 复合 改性 水乳型 丙烯酸 树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合成的有机硅/羟基磷酸酯复合改性水乳型丙烯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 应用,特别适合制备水性金属烤漆,具有优良的耐腐蚀能力。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法规对涂料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含量限制日趋严格, 涂料工业朝着低污染、节能型的方向发展。水性涂料以水为分散介质、无毒、不易燃,既有 利于环保,又能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国内金属烤漆用羟基丙烯酸树脂大多数为水分散型丙烯 酸树脂,通过亲水性溶剂溶液聚合而成,使用时加入有机胺中和剂、助溶剂,在强力搅拌下 加水分散。虽然使用了部分水作为分散介质,但是在聚合过程中,一般引入20%~30%的亲 水性溶剂,同时,在调漆过程中也要加入一定量的助溶剂,因此,不能从根本上做到零VOC 排放。随着磷酸酯功能单体的研发,通过反应性双键共聚到树脂链上,磷羟基与金属表面的 多价金属离子以共价键的形成把聚合物连接到金属基材上,提高乳胶漆与金属表面的附着力; 同时,在基材表面形成致密的磷酸盐保护膜,使金属表面发生钝化,具有良好的防锈效果, 为水乳型羟基丙烯酸树脂取代水分散型羟基丙烯酸树脂成为可能,有利于进一步实现零VOC 排放;另外,漆膜的防腐蚀性能与漆膜的交联度有密切关系,一般的热塑型丙烯酸树脂其分 子主链为线型结构,或分子间仅存在氢键作用,漆膜的防腐蚀性能差,在分子链上引入可水 解缩合的硅氧硅,可以提高漆膜的交联密度,增加漆膜的耐腐蚀性能。本发明应用合成的羟 基磷酸酯功能单体、有机硅氧烷复合改性水乳型丙烯酸树脂,通过反应性双键把磷酸酯基团、 有机硅基团共聚到树脂分子链上,不仅有利于提高了漆膜与基材间的相互作用,而且可以提 供与氨基树脂交联固化的醇羟基和可水解缩合的有机硅氧烷,有利于形成空间网状的三维结 构,提高漆膜的交联密度。应用该水乳型丙烯酸树脂制备的金属烤漆其耐腐蚀性能优于现有 的水分散型丙烯酸树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机硅/羟基磷酸酯复合改性水乳型丙烯酸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 应用。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有机硅/羟基磷酸酯复合改性水乳型丙烯酸树脂,在丙烯酸树脂中引入 磷酸酯基团、羟基基团、硅氧烷基团,树脂固体的重量百分含量为45%~55%,余量为去离 子水;
按树脂固体总重量计构成丙烯酸树脂的各组分及其用量如下:
丙烯酸酯单体 35%~60%
乙烯基类单体 30%~40%
有机硅单体 3%~10%
羟基磷酸酯单体 5%~10%
复合乳化剂 1.5%~4%
pH值调节剂 0.5%~1%
引发剂为丙烯酸酯单体重量的0.5%~1.5%,
中和剂为丙烯酸酯单体重量的0.5%~1%。
所述丙烯酸酯类单体,烷基碳原子数为C1~C15,所述丙烯酸酯类单体为甲基丙烯酸甲 酯、甲基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丁酯、甲基丙烯酸己酯、甲基丙烯酸正辛酯、甲基丙烯酸 异辛酯、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丙烯酸己酯、丙烯酸正辛酯、丙烯酸异辛 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丙烯酸羟丙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物。
所述乙烯基类单体为苯乙烯、丙烯腈、叔碳酸乙烯酯、α-甲基苯乙烯、2-氯代苯乙烯中 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物。
所述有机硅单体为γ-氨丙基三甲基或乙氧基硅烷、乙烯基三甲氧或乙氧、异丙氧基硅烷、 乙烯基甲氧基二乙氧或二异丙氧基硅烷、γ-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或异丙氧基硅烷、异 氰酸酯硅烷、γ-缩水甘油醚丙基三甲氧基硅烷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混合物。
所述羟基磷酸酯单体是具有如下结构的单酯与双酯的混合物:
其中,n为1~10;R为H或烷基,它们的分子量为:300~600。
所述引发剂可为热引发剂,如过硫酸钾、过硫酸钠、过硫酸铵、异丙苯过氧化氢;还可 为氧化还原引发剂,如过氧化氢-氯化亚铁、过硫酸钾-氯化亚铁、过硫酸钾-亚硫酸氢钠、或 异丙苯过氧化氢-氯化亚铁,其中优选过硫酸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984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