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笔记型计算机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9812.1 | 申请日: | 2010-0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18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廖唯智 | 申请(专利权)人: |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16 | 分类号: | G06F1/16;G06F3/041;G06F3/04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史新宏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笔记 计算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装置,且特别涉及一种笔记型计算机。
背景技术
由于笔记型计算机(notebook computer)具有与一般桌上型计算机(desktop computer)相同的功能,再加上体积及重量均设计减少以让使用者方便携带,这使得笔记型计算机已经成为某些使用者所不可或缺的随身工具。随着笔记型计算机的价格不断下降,某些使用者甚至以笔记型计算机直接取代桌上型计算机。此外,随着无线网络的崛起,笔记型计算机将无须受到网络线的羁绊,这使得笔记型计算机更可在无线网络的涵盖区域内充分地提供随处上网的便利性。
一般而言,笔记型计算机包括主机与枢接于主机而可相对主机展开或闭阖的显示模块。当使用者不使用笔记型计算机时,可将显示模块闭阖于主机以方便携带。然而,具有较大显示模块的笔记型计算机因体积较大而无法顾及可携带性,具有较小显示模块的笔记型计算机虽方便携带却无法提供使用者较大的屏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笔记型计算机,其主机具有显示功能且可与显示模块分离,而可单独携带及使用。
本发明提出一种笔记型计算机,包括主机及显示模块。主机具有触控显示区域。显示模块可分离地枢接于主机。当显示模块枢接于主机时,触控显示区域显示第一输入界面。当主机与显示模块分离时,触控显示区域显示第二输入界面,其中第二输入界面包括笔记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界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主机包括相互枢接的第一机体及第二机体。第一机体具有第一触控显示面板,第二机体具有一第二触控显示面板,且第一触控显示面板及第二触控显示面板构成触控显示区域。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输入界面包括虚拟键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显示模块枢接于主机时,第一触控显示面板及第二触控显示面板共同显示虚拟键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虚拟键盘为QWERTY键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主机与显示模块分离时,第一触控显示面板及第二触控显示面板共同显示笔记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界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输入界面还包括虚拟键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主机与显示模块分离时,第一触控显示面板显示笔记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界面,且第二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虚拟键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主机与显示模块分离时,部分第一触控显示面板显示笔记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界面,且第二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它部分第一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虚拟键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当主机与显示模块分离时,部分第二触控显示面板显示虚拟键盘,且第一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它部分第二触控显示面板显示笔记型计算机的操作系统界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虚拟键盘为QWERTY键盘。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主机具有第一数据/电源传输接头,显示模块具有第二数据/电源传输接头。当显示模块枢接于主机时,第一数据/电源传输接头连接于第二数据/电源传输接头。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笔记型计算机的主机与显示模块可彼此分离,且主机藉其触控显示区域可兼具显示画面及输入指令的功能。因此,使用者可依需求同时使用主机与显示模块或单独携带并使用主机,藉以提升笔记型计算机在使用上的方便性。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笔记型计算机的俯视图。
图2为图1的主机与显示模块分离的俯视图。
图3A至图3C绘示图2的触控显示区域的多种显示方式。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笔记型计算机
110:主机
112:触控显示区域
112a:第一输入界面
112b:第二输入界面
114:第一机体
114a:第一触控显示面板
116:第二机体
116a:第二触控显示面板
118:第一数据/电源传输接头
120:显示模块
122:第二数据/电源传输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宏碁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宏碁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981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