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芳纶III的表面处理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108510.2 | 申请日: | 2010-0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876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28 | 
| 发明(设计)人: | 王凤德;彭涛;陈超峰;彭开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6M13/395 | 分类号: | D06M13/395;D06M13/11;D06M15/55;D06M101/36 | 
| 代理公司: | 成都天嘉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11 | 代理人: | 赵丽 | 
| 地址: | 610041 四川***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iii 表面 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表面处理方法,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芳纶III的表面 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芳纶作为一种高强高模有机纤维,由于其出色的综合性能使其在很多领域具 有广泛的应用。芳纶III是一种改性芳纶,其分子链中含有杂环结构,因此也叫杂 环芳纶。杂环芳纶具有比对位芳纶(芳纶1414)还要好的机械性能,如俄罗斯 杂环芳纶Apmoc的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分别比美国杜邦公司生产的对位芳纶 Kevlar-49高出38%和20%。因此,杂环芳纶正逐渐成为航空航天、军工的优选 结构材料,其缠绕增强环氧复合材料是固体火箭发动机外壳、高压气瓶等的理想 材料,具有轻质、高强、耐高温等性能。
虽然芳纶III以其高比强度、高比模量以及优良的耐热性能和耐化学腐蚀等特 点而广泛的应用于航天和军事领域,但通过对其表面分析发现其表面极性基团含 量较低,使纤维表面与树脂基体之间的浸润性较差,导致芳纶III/环氧复合材料 的界面剪切性能较低。实验测得芳纶III纤维/环氧复合材料的NOL环的短梁剪切 强度比玻璃纤维、碳纤维环氧复合材料低20%-40%,大大地影响了芳纶III纤维的 应用,因此有必要对芳纶III纤维进行表面改性,提高其与树脂的界面粘结性能。
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和开发,成功研制出性能稳定的芳纶 III纤维,产品具有和俄罗斯Apmoc纤维相似的化学结构和性能,具有高达 28-31cN/dtex的拉伸强度和1050-1170cN/dtex的杨氏模量,使我国在芳纶III纤 维的研制方面已接近世界先进水平,但是芳纶III的应用还处于开发阶段,芳纶III 和环氧树脂的复合材料性能还较俄罗斯Apmoc/环氧复合材料低很多,如采用相 同工艺状态的φ200mm标准外载荷实验中,国产芳纶III纤维容器的轴压承载能力 和外压承载能力分别比Apmoc纤维容器低18%和15%。因此采用表面改性技术提 高国产芳纶III表面的浸润性,从而提高芳纶III和环氧树脂的界面粘结性能,进而 提高芳纶III/环氧复合材料的性能,对于实现军工关键产品的国产化具有重要的 战略意义。
目前,芳纶纤维表面改性的研究主要针对美国杜邦公司的Kevlar系列纤维 和俄罗斯Apmoc杂环纤维,国产芳纶的表面改性研究较少。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表面涂层法、化学改性法和物理改性法。化学改性法包括表面刻蚀、表面接枝等, 物理改性法包括等离子体处理法、γ射线辐射法和超声浸渍法等。等离子体处 理技术是目前进行芳纶表面改性技术中研究最多的一种方法,采用等离子体处理 进行纤维表面改性技术虽具有简便实用的优点,但处理效果会随时间而衰减,不 能久贮;其它物理方法具有不易在线连续且丝线强度易损失等缺点;现有的化学 方法虽然易于实现在线连续处理,但是所采用的表面处理剂大多配制繁杂且处理 效果不明显。
发明内容
为克服现有芳纶III表面处理方法存在的上述缺点和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在 线连续表面处理方法,通过实施本发明的方法能够提高芳纶III的柔软度,改善手 感,减少后序操作过程中由于弯折等因素造成的强度损失,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 芳纶III纤维的表面极性,从而提高芳纶III/环氧复合材料的界面粘结性能,进而 提高芳纶III/环氧复合材料的层间剪切强度。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芳纶III的表面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下列步骤:表面处理剂的 配制、表面处理、干燥。
上述表面处理剂的配制是:将低分子量脂肪族二异氰酸酯或二醇类二缩水 甘油醚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加入到有机溶剂中,形成质量分数为0.5-5% 的均匀溶液。
上述表面处理是:将芳纶III丝束连续通过一底部有喷孔的U型小槽,喷孔 中有连续恒压的上一步配制的表面处理剂喷出,并浸没芳纶。
上述干燥是:将通过表面处理剂后的丝束进行干燥处理。
所述低分子量二异氰酸酯为1,4-丁二异氰酸酯或1,6-己二异氰酸酯。
所述二醇类二缩水甘油醚为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1, 4-丁二醇二缩水甘油醚、分子量低于600的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或分子量低于 600的聚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
所述有机溶剂为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正戊醇、异戊醇、新 戊醇或环戊醇中的一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851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棉针织物的荧光染整方法
 - 下一篇:一种耐高温熔喷非织造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