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直通型玻璃真空集热管的密封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010107936.6 | 申请日: | 2010-0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459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徐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阳 |
主分类号: | C03B23/207 | 分类号: | C03B23/207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刘卫宇;陆嘉 |
地址: | 200233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直通 玻璃 空集 热管 密封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太阳能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直通型玻璃真空集热管的密封工艺。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太阳能真空集热管多为盲管,这种真空集热管内的导热流体从同一个端口进出,这导致真空集热管内结垢严重,性能衰减严重。同时,由于冷热水混合,热量损失大,效率降低。
为了改进以上缺点,国内外厂家开发了超导热管、U型管、套管式真空集热器等产品。这些改进产品均需要使用铜、铝等贵金属帮助提高导热性能,有的还需要考虑成本和工艺要求高的玻璃与金属钎焊,因此,这些改进方案导致集热管成本大幅增加,普及应用困难。
完全由玻璃组成的直通型真空集热管在成本上具备显著优势,同时可以解决集热管结垢、除垢以及冷热水混合的问题。但是,直通型真空集热管的生产制造比盲管式真空集热管具有更高的难度,其制造难点关键在于直通管的抽气密封工艺。传统的盲管式真空集热管如图1所示,其密封制造工艺为先将玻璃内管2的一端转动加热密封,然后再将玻璃外管1的一端转动加热缩口并留下尾管4作最后抽真空用。然后将位于该真空集热管另一端的玻璃内管2和玻璃外管1融合连接密封,再将尾管4和抽真空装置密封连接,对玻璃内管和玻璃外管加热排气后熔断尾管4,实现真空密封。这一加工过程由于尾管侧的玻璃内管和玻璃外管并没有熔接,且玻璃内管有一端为自由端,所以加热并抽真空排气时真空集热管也不会炸裂。但全玻璃直通型真空集热管的两端均有玻璃熔接,加热过程需考虑内外管炸裂的因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直通型玻璃真空集热管的密封工艺,其能够实现直通型玻璃真空集热管的玻璃外管与玻璃内管的可靠密封连接,减少炸管现象。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通型玻璃真空集热管的密封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真空集热管一端的玻璃外管和玻璃内管进行熔接密封连接,其中,玻璃内管的外壁上镀有吸热膜;
步骤2,将该真空集热管尚未密封的另一端密封连通于一接口部件,该接口部件与抽真空装置密封连通;
步骤3,加热该真空集热管到200℃至500℃,启动抽真空装置抽气,并使真空集热管内的排气真空度至少达到5x10-2Pa;
步骤4,转动真空集热管,将位于真空集热管管身上一预定位置处的玻璃外管和玻璃内管或真空集热管尚未密封的另一端的玻璃外管和玻璃内管熔接密封连接,在该熔接密封连接的过程中,利用抽真空装置持续对真空集热管的玻璃外管与玻璃内管之间的夹层抽真空,直至熔接密封连接完成。
本发明采用一次熔封真空密封,使得真空集热管的真空度得到更好保障,玻璃材料浪费减少,工艺步骤简化。另外,本发明还可在真空腔内实现玻璃外管和玻璃内管熔接密封连接,杜绝空气进入的可能,使得产品产成率得以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为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结构特点和效果,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描述。
图1是现有的盲管式玻璃真空集热管的制造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五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第六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七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的第八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直通型玻璃真空集热管的密封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该真空集热管一端的玻璃外管和玻璃内管进行熔接密封连接,其中,玻璃内管的外壁上镀有吸热膜;
步骤2,将该真空集热管尚未密封的另一端密封连通于一接口部件,该接口部件与抽真空装置连通;
步骤3,加热该真空集热管到200℃至500℃,启动该抽真空装置抽气,并使该真空集热管的排气真空度至少达到5x10-2Pa;
步骤4,转动真空集热管,将位于真空集热管管身上一预定位置处的玻璃外管和玻璃内管或真空集热管尚未密封的另一端的玻璃外管和玻璃内管熔接密封连接,在该熔接密封连接的过程中,利用该抽真空装置持续对真空集热管的玻璃外管与玻璃内管之间的夹层抽真空,直至熔接密封连接完成。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种实施方式,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阳,未经徐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793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胶内缩补强片的生产工艺
- 下一篇:一种滚筒式皂角刺剪取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