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105909.5 | 申请日: | 2010-01-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981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 发明(设计)人: | 蔡春芳;谷孝鸿;叶元土;陈立侨;徐升宝;沈建明;龚宏伟;施陈江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3/32 | 分类号: | C02F3/32 |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水处理 系统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处理领域,涉及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具体 涉及一种河道污水生态净化方法。
背景技术
据有关部门对全国13.46万公里河流和322座水库进行的水质评价,近 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水系412个监测断面中,劣V类的水占 27.9%,即近1/3用于农业灌溉的水都不合格,90%的城市的地下水已经被污 染。在部分地区和流域,水污染已经明显呈现出从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城市向 农村蔓延、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李国强,2006)。
引起水污染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工业和生活废水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 由于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加,农业非点源污染的程度也在不断地加强。张维理等 (2004)研究指出,中国水污染的核心问题是氮(N)、磷(P)富营养化。N、P富 营养化导致了经常性的蓝藻爆发,从以前6、7月份偶然出现变成现在11月份 还能在许多河道中看到厚厚的蓝藻堆积。但水体中的N、P不仅能为蓝藻利用, 也能为大型植物利用,通过种植大型植物可以净化水质,同时也抑制蓝藻生长。
利用水生生物、尤其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的研究报道较多,但由于对净化生 物的净化能力和消长规律研究不够,净化能力的季节性差异较大,参与净化的 植物的后续利用大多没有解决。此外,如何合理布局才能达到最好的生态效益 和一定的经济效益需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气候水文特点。
综上所述,需要开发一种适合太湖流域以及同围度地区应用的一种污水净 化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系统及污水处理方法,通过强化现有河道 的生态修复功能,改善水质。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污水净化系统,包括一 河道,所述河道长至少1000米,宽至少3米,深度为1~4米,按照污水流向 的方向,所述河道从上游到下游栽种有挺水植物区、水培经济作物区和沉水植 物区,所述挺水植物选自茭白或藕;所述水培经济作物选自:春夏季水培水芹 菜、油麦菜、生菜、空心菜、黑麦草等、秋冬季水培青菜或小葱等;所述沉水 植物选自:伊乐藻、菹草或苦草;所述河道内还放养有螺蛳至少100kg,河蚌 至少100kg。
上述技术方案中,河道长度L(单位:米),污水流速v(单位:米/分钟) 的关系为:L≥v×24×60×2,所述污水流速v为0.2~1米/分钟;即河道长度 为每天流速的2倍以上,流速快,净化河道相应加长。
上述技术方案中,按照污水的流向方向,将河道的长度分为30等份,其 中,挺水植物区从河道前端开始覆盖至第2~3份,所述水培经济作物区从河道 前端开始覆盖至第5~6份,所述沉水植物区从第5~6份开始覆盖至河道尾端。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沉水植物区包括:伊乐藻区、菹草区和苦草区,其中, 伊乐藻区从河道的第5~6份开始覆盖至第10~12份,菹草区从河道的第10~12 份开始覆盖至第20~23份,苦草区从河道的第20~23份开始覆盖至河道尾端。
上述技术方案中,水培经济作物区内轮作水培经济作物。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河道为天然河道或人工开挖的河道,但是不包括城 镇主河道。
上述技术方案中,河道内的鱼类为天然种类,不另放养,尤其不能放养对 水草有破坏作用的草鱼、鳊鱼、鲤鱼等。
本发明所述污水净化系统适用于氮磷含量较高的污水,处理净化污水的方 法包括以下步骤:
将污水引入所述污水净化系统,引入上述河道,所述河水的流速为0.2~1 米/分。
具体地,以一条1000m长5m宽的河道为例,实现其最高净化效率的方法 是:
在污水入口下游的河道近岸处载种10-100m茭白、耦等挺水植物,帮助 有机碎屑等颗粒物质沉淀,也净化水质;
污水入口下游的200m内轮作水培经济作物;
污水入口下游100-700m内栽种伊乐藻;
污水入口下游500-1000m内栽种菹草和苦草;
在1000m的河道内放养螺蛳100-300kg,河蚌100-200kg;鱼类为天然 种类,不另放养,尤其不能放养对水草有破坏作用的草鱼、鲤鱼等。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河道深度宜在1~4m;河道越窄,则需较长的河道 实现相同的净化效果,但以面积计算,河道越窄实现相同净化强度所需净化面 积越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苏州市阳澄湖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59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