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防蚊蝙蝠穴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01927.6 | 申请日: | 2010-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16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黄竹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竹 |
主分类号: | A01K67/02 | 分类号: | A01K67/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62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蝙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生物多样性防蚊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生活住宅区捕蚊的防蚊蝙蝠穴。
背景技术
蚊子是传播疾病的卫生害虫,必须严加控制才能确保人类不受蚊媒疾病的感染。公知,蝙蝠是捕食飞蚊的高手,是生物多样性防蚊的主角,根据大自然的启示,利用蝙蝠的捕食除灭蚊子无疑是符合自然法则的。然而,在自然界,蝙蝠自己不会营造窼穴,只能在石洞、树洞或老屋的墙壁缝里栖息以避风雨和天敌的猎食。现在,由于森林的大片砍伐和旧房的不断拆迁改造,蝙蝠失去了栖息的窼穴,其种群数量已锐减。因失去天敌的制约,且因全球气候的变暖又大大地延长了蚊子的繁殖期,现今,蚊子对人类的威胁正变得越来越大。可是,人类至今尚未采取拯救蝙蝠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建筑生活住宅与风景园林时,因“蝠”与“福”谐音,受传统的影响,人类更喜欢把蝙蝠作为图腾雕刻在亭阁的拱顶或横梁上来祈福,而不愿意让外表灰暗丑陋而缺乏观赏价值的真实蝙蝠在同一星空下为我们捕捉蚊子。调查证实,现今的住宅建筑和园林里的硬质景观都建设得严丝无缝,没有为蝙蝠预留巢穴,使蝙蝠无处藏身,虽然很多住宅区毒蚊成群,其夜间也仅有寥寥可数的蝙蝠在捕食飞蚊,这些蝙蝠只是勉强在人类偶然留下的零星缝隙里栖身,其居住的小生境并不理想,因此,虽然作为食物来源的蚊子非常丰富,蝙蝠也难以大量繁殖的。
公知,生活住宅区的茂密花木是蚊子的藏身地,蚊子白天藏匿于花草丛中躲避烈日的烤晒,且靠吸取花草的汁液维持体液的平衡,夜间飞入居室叮人吸血,对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现今,除灭绿地蚊子最常用的方法是喷洒杀虫剂,这虽能暂时灭蚊,但却灭绝了天敌动物,又浪费了资金,且使人居环境陷入杀虫剂污染日益加重的恶性循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弥补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生活住宅区捕蚊的防蚊蝙蝠穴。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防蚊蝙蝠穴,它包括竖井、井围、上井壁、下井壁和洞穴,所述竖井之地上部分设有井围,所述井围呈上宽下窄的喇叭形,其顶部设有井口,所述井围里外的墙面都磨光成镜面,所述井围高2-3m,蛇鼠无法从井围攀爬进入井内侵扰捕食蝙蝠;所述竖井之地下部分设有上井壁和下井壁,所述竖井的上井壁呈上窄下宽的喇叭形,所述竖井上井壁与井围的连接处设为井颈;所述上井壁设有2-5个洞穴,所述洞穴沿水平布设,所述洞穴设有地板、侧壁、底壁和顶壁,所述顶壁上面覆盖有防水的沥青层,所述洞穴与上井壁的连接处设有穴口,所述洞穴高度为3-4m,宽度为穴口窄,穴底宽,深度为10-20m;所述竖井筑设在四周排水良好的小山包里,且所述上井壁与下井壁的交接处设有排水管,在雨季,充盈的地下水可从排水管排出,洞穴不会被水淹没,所述排水管设有箅栅,可阻挡蛇鼠入侵;所述竖井上井壁之下设有下井壁,所述下井壁垂直筑设,所述下井壁筑设在常年水位线之下且容纳井水;所述竖井的井围、上井壁、下井壁和洞穴的地板、侧壁、底壁和顶壁由石材筑成,可成为永久性建筑。
在本发明中,所述竖井的上井壁呈上窄下宽的喇叭形,使井颈缩小,可少占用地面,且能扩大竖井腹部的内径,有利于容纳多个洞穴,还能限制光线的射入,让洞穴变暗,使之符合蝙蝠穴居的条件。
工作步骤:把本发明防蚊蝙蝠穴布设在生活住宅区的绿地里,通过放养或自然迁徙,让蝙蝠在洞穴里定居。白天,蝙蝠用双脚粘住洞穴的顶壁,因井水能调节小气候,洞穴内的温湿度符合蝙蝠穴居的条件;且因排水管设有箅栅,蛇鼠也无法内侵;所述顶壁上面覆盖有防水的沥青层,可防雨水渗入顶壁内影响蝙蝠的穴居;夜晚,蝙蝠松开双脚,掉落半空后起飞,因洞穴高度为3-4m,可满足蝙蝠起飞的落差,蝙蝠经穴口再从井口飞入夜空捕捉飞蚊,经日积月累地捕食飞蚊,可抑制蚊虫繁殖,使之不足危害。且无需耗电无公害。
有益效果:本发明防蚊蝙蝠穴可布设在生活住宅区,利用蝙蝠捕食蚊子,创建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本发明还可布设在高疟区的居民点、水稻田和旅游区园林,利用蝙蝠捕食按蚊和夜蛾,抑制按蚊繁殖,控制疟疾传播流行,发展舒适健康的旅游业。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防蚊蝙蝠穴作进一步描述。
图1是本发明防蚊蝙蝠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洞穴剖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竹,未经黄竹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10192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车床的自动焊接装置
- 下一篇:一种动力电池模组焊接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