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发动机补气建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10005123.6 | 申请日: | 2010-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7371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徐成耀;李小春;何品息;路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天大龙成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37/11 | 分类号: | F02B37/11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王凌霄 |
地址: | 213000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发动机 补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补气装置,尤其是一种在车辆发动机进气管内提前建立能够保证发动机转速瞬间改变时正常工作所需压力的车辆发动机补气建压装置。
背景技术
废气涡轮增压技术是提高车辆性能的重要措施,越来越多的车辆都采用了这一增压技术,一方面能够提高燃油的经济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废气的排放污染。但是,但车辆在刚启动的状态下,几乎没有废气排放,只能依靠自然进气,而废气涡轮增压器是由废气带动涡轮旋转从而致使压气机工作,因此压气机就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导致由于车辆发动机进气量不充足,燃油无法充分燃烧而冒黑烟的问题,这样不仅对环境空气质量是一个严重污染,而且会对燃料造成一定的浪费。
目前,市场上针对这一现象的解决方法有:1)采用超低含硫量的高品质燃油,但是目前国内供应的燃油品质难以达标;2)在燃油泵内增加限油装置,以此来缓减燃油在加速时供应速度以和空气相匹配,但是这样会使得加速时间延长;3)在空气滤净器与涡轮增压器之间增加一个补气装置,但是这样的灭烟效果不是很理想,并且油耗会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在发动机进气管内提前建立一定的压力,从而保证发动机在转速瞬间变化时还能够正常工作,并且使得燃料能够充分燃烧,减少废气排放的污染的车辆发动机补气建压装置。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辆发动机补气建压装置,包括空滤系统、废气涡轮增压器和中冷系统,中冷系统连接发动机,所述的发动机具有进气管与进气歧管,进气管与中冷系统相连接,所述的进气歧管上设置有使发动机进气管内始终具有能够提供发动机转速瞬间改变时所需压力的增压装置,所述的车辆发动机补气建压装置还包括能够实现压力的建立的阀门装置。
进一步的说,为了能够精确的在发动机进气管内建立所需的压力,而不至于使压力外泄,本发明包括所述的阀门装置包括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的第一单向阀设置在发动机进气歧管上,第二单向阀设置在空滤系统与废气涡轮增压器之间的连接管路上,所述的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随着发动机转速的变化开启或关闭。
更进一步的说,为了让发动机在转速瞬间变化时能够正常工作,并且使得燃料能够充分的燃烧,本发明还包括所述的增压装置由补气装置和控制补气装置工作的电控单元组成,所述的电控单元控制补气装置在发动机转速瞬间改变时向发动机进气管内补充超过发动机正常工作所需消耗气体量0.5倍以上的气体。
再进一步的说,为了能够精确的控制补气装置向发动机进气管内所补充的气体量,本发明还包括所述的发动机转轴上设置有转速传感器,电控单元通过所述的转速传感器感应车辆在行驶过程中发动机的转速,并以此来改变补气装置向发动机进气管内补充的气体量从而建立发动机进气管内的压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发动机进气歧管上设置的补气装置提前为发动机提供正常工作时所需的气体压力与流量,并且通过加装的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来建立压力,防止气体的回流与压力的外泄,这样就使得车辆在初启动时或是在行驶过程中瞬间变速,由于发动机进气管内提前就已经建立了发动机所需要消耗的气体压力和流量,所以燃料可以得到充分的燃烧,并且发动机也可以正常的工作,这样不仅节省了能源,而且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发明有关的构成。
如图1所示,一种车辆发动机补气建压装置,包括空滤系统、废气涡轮增压器和中冷系统,中冷系统连接发动机,所述的发动机具有进气管与进气歧管,进气管与中冷系统相连接,所述的进气歧管上设置有使发动机进气管内始终具有能够提供发动机转速瞬间改变时所需压力的增压装置,所述的车辆发动机补气建压装置还包括能够实现压力的建立的阀门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天大龙成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常州天大龙成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00512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