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消色的液体油墨在审
申请号: | 200980161573.X | 申请日: | 2009-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90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关口裕实子;佐野健二;高山晓;五反田武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东芝 |
主分类号: | C09D11/00 | 分类号: | C09D11/00;B41J2/01;B41M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余刚;吴孟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消色 液体 油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加热或接触溶剂,图像能够消色的液体油墨。
背景技术
提出有一种图像形成材料,其作为有效的纸的再利用技术,通过向含有隐色色素以及显色剂的组合系统中添加新的消色剂,从而在室温附近温度下显色状态稳定存在,并且,通过热或溶剂处理,在实用温度下长期固定消色状态。
这种图像形成材料,图像的显色、消色状态的稳定性高,并且材料的安全性也高。能够适用于电子照片用色调剂、液体油墨、(油墨)色带、笔记用具,具有能够进行大规模消色处理的优点。
关于液体油墨,公开有粒径小且均匀、色调浓且不褪色的可消色水性油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但是,上述可消色水性油墨属于颜料粒子分散系(乳液系)的油墨,当适用于喷墨印刷时,存在诱发堵塞喷嘴孔的可能性。因此,需要一种水溶性液体油墨,能够适用于喷墨印刷,并同时满足印刷时图像的显色性和加热或溶剂处理时图像的消色性。
专利文献1:特开2002-294104号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溶性可消色的液体油墨,同时满足印刷时图像的显色性和加热或溶剂处理时图像的消色性,并可适用于喷墨印刷。
本发明所涉及的可消色的液体油墨,其特征在于:含有隐色色素、显色剂和溶剂,上述显色剂的通式为[化学式1]或[化学式2]。
[化学式1]
(X1表示H、Me,X2表示H、OH),
[化学式2]
(X3=Me,(X3)2=O,X4=Ph、OR、R,R是烷基)。
通过上述方式,可提供一种水溶性可消色的液体油墨,该液体油墨同时满足印刷时图像的显色性和加热或溶剂处理时图像的消色性,并可适用于喷墨印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液体油墨的显色机理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发明的可消色的液体油墨中使用的成分,按照显色剂、隐色色素、溶剂的顺序进行说明。
显色剂
首先,对本发明的液体油墨的显色机理进行说明。如图1(a)所示,液体油墨1含有隐色色素2、显色剂3、水溶性有机溶剂4以及水5(以下,将该水溶性有机溶剂以及水均记为溶剂)。隐色色素2和显色剂3处于游离状态,但随着印刷或涂布于纸等上的溶剂蒸发,如图1(b)所示,隐色色素2和显色剂3结合形成图像6。图像6为了获得良好的显色性,在印刷等进行之后,使溶剂迅速蒸发,使隐色色素2和显色剂3从溶剂分离并相互结合将很重要。
隐色色素2以及显色剂3与溶剂的亲和性,可以根据其选择而进行控制。即,通过选择与水5的亲和性低的隐色色素2以及显色剂3,而使隐色色素2以及显色剂3彼此迅速结合而显色。在此,由于隐色色素2一般难溶于水5,因此应该考虑显色剂3与水5的亲和性。
对各种显色剂的亲和性进行确认的结果,得知优选为侧链上含有疏水性芳香环的羟基二苯甲酮(hydroxybenzophenone)类以及羟基二苯基甲烷(hydroxydiphenylmethane)类、及其衍生物。
本发明的可消色的液体油墨中含有的显色剂,通过含有由通式[化学式1]或[化学式2]所表示的特定结构,对印刷时的图像赋予高度显色性和消色性,并且可适用于喷墨印刷。这是由于如上所述,显色剂与水的亲和性较弱,且其本身无色,也不能通过加热而显色。
但是,本发明的可消色的液体油墨中,为获得充分的图像显色性,而相对于隐色色素过量使用显色剂,使如以下[计算式1]所示的平衡反应向显色方向(右方向)移动。图像形成时,由于较多量的显色剂附着在纸上,因此不优选显色剂本身带有颜色的、或其本身虽然无色但通过加热会着色的显色剂。
[计算式1]
(L:隐色色素 D:显色剂)
从上述情况可知,当使用通式[化学式1]或[化学式2]中,具体而言使用以下[化学式3]至[化学式9]所示的显色剂时,能够同时获得高度图像显色性以及消色性。
[化学式3]
[化学式4]
[化学式5]
[化学式6]
[化学式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东芝,未经株式会社东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61573.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车称重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下一篇:环路热管蒸发器的一体化制备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