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原位人造膀胱假体无效
申请号: | 200980153977.4 | 申请日: | 2009-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716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07 |
发明(设计)人: | 安东尼奥·桑布塞蒂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东尼奥·桑布塞蒂 |
主分类号: | A61F2/04 | 分类号: | A61F2/0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秦振 |
地址: | 意大利*** | 国省代码: | 意大利;IT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原位 人造 膀胱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位人造膀胱假体(orthotopic artificial bladder prosthesis)。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当患者的膀胱受到损害它的正常功能的严重的不可治愈疾病影响时,用人造膀胱假体置换膀胱是合乎需要的。
在为了解决该问题而开发的各种解决方案中,一种解决方案是如专利WO2007/039159中所述的那样用由柔性多层硅酮制造的可压缩膀胱置换天然膀胱,通过简单地挤压下腹来排空所述可压缩膀胱。该类型的假体通过使用缝线来提供输尿管和尿道与所述人造膀胱之间的连接。然而,用缝线缝合并不总是可行的,例如在输尿管和/或尿道由于先天性或病理性原因而被弱化和/或薄化的情况下。此外,使用缝线需要高超的手工技能并且在置换过程期间需要使用更多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提供一种原位人造膀胱假体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所述膀胱假体能够置换天然膀胱并且允许患者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原位人造膀胱假体,所述膀胱假体不需要使用缝线来将输尿管和/或尿道固定到所述人造膀胱,因此避免了组织坏死的风险。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这样一种原位人造膀胱假体,所述膀胱假体容易生产。
这些目的根据具有在附带的独立权利要求1中所列出的特征的本发明来实现。
本发明的有利实施例将在从属权利要求中一目了然。
根据本发明的原位人造膀胱假体包括由柔软且具有弹性的合成材料的多层式膜制造的封闭件或袋或气囊,所述多层式膜的内层不会由于尿液而性能退化,而外层适合于防止与周围组织粘连。所述原位假体还包括用于将输尿管连接到所述假体的至少两个孔和相同数量的中空构件,所述中空构件具有加宽圆形扁平底座和通过所述孔的管状部分,所述管状部分具有与输尿管的外径基本相同的内径,从而实现干涉配合而不需要使用粘合剂将输尿管固定在所述管状部分内部。然后将输尿管强制插入所述中空构件的所述管状部分内部而基本上不缩窄输尿管内腔。
附图说明
通过以下参考在附图中示出的本发明的纯示例性的、因此非限定性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进一步的特征将变得更加清楚,在附图中:
图1是原位人造膀胱假体的透视图,其中一输尿管被显示为借助于根据本发明的中空构件连接到所述假体,而其他的输尿管和尿道借助于根据现有技术的缝线连接到假体;
图2是沿着图1的截面II-II获得的人造膀胱的一部分的放大横截面图;
图3是分解剖视透视图,显示了中空构件和输尿管之间的组装;
图4是沿长度方向居中剖切的放大截面图,显示了组装在安装于人造假体上的中空构件中的输尿管;
图5a和5b分别是中空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顶视图和沿长度方向居中剖切的截面图;
图6是沿长度方向居中剖切的放大截面图,显示了安装在人造假体上的、输尿管插入其中的图5a的中空构件;
图6a是透视分解剖视图,显示了图5a的中空构件和输尿管之间的组装;
图7a是待联接到图5a-5b中所示的中空构件的第二实施例的原位人造膀胱假体的前体(precursor)的前视图;
图7b是沿着线B-B获得的图7a的截面图;
图7c,7d,7e是图7b中分别由C,D和E指示的细节的截面图;
图8a和8b分别是待联接到图5a-5b的中空构件的套管的顶视图和沿长度方向居中剖切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了呈封闭件或袋或可塌缩气囊的形式的膀胱假体,其整体上用附图标记1标示。也就是说,用于假体1的填充和排空的机构通过假体内部的空气与假体1内部的内部液体(尿液)之间的压力差的效应而工作。所述假体1的容量在100到900cm3之间。
图1的假体1由多层式膜2(图2)组成(所述多层式膜由柔性硅酮制成),其具有一定的厚度使得可压缩、可变瘪或可塌缩。假体的膜优选地具有大约600微米的厚度并且由20层硅酮组成,每层硅酮具有大约30微米的厚度。所使用的硅酮例如可以由以硅强化的二甲基硅氧烷和间乙烯基硅氧烷的共聚物组成。优选地使用医用硅酮,例如已知的代码为MED 4735TM并且由Nusil Technology销售的硅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东尼奥·桑布塞蒂,未经安东尼奥·桑布塞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397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