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53143.3 | 申请日: | 2009-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54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横关秀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3/42 | 分类号: | H01R13/42;H01R13/514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严志军;杨国治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卡止矛块等的与壳体分体地制作的接触件卡止体的电连接器(以下,简称为连接器)。
背景技术
例如,在以将汽车用的电路基板和电线电连接的目的使用的连接器中,要求上下方向的轻薄化和左右方向的窄宽度化(窄间距)。本申请人在专利文献1提出了应对该要求并得到充分的接触件保持力的连接器。
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具备:壳体,具有前后表面、上下表面以及左右侧面,并且,从下表面形成凹部;接触件,从后表面侧向着前表面侧容纳在壳体的凹部;卡止矛块,从下表面侧容纳在壳体的凹部,将接触件一次卡止;以及侧保持具,从下表面侧容纳在壳体的凹部,将接触件二次卡止。
由于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具有以上的结构,因而即使壳体薄壁化且谋求上下方向的轻薄化和左右方向的窄宽度化,也得到充分的接触件保持力。此外,在本申请说明书中,与专利文献1同样,将接触件一次卡止的部件被称作卡止矛,将接触件二次卡止的部件被称作保持具。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324049号公报(图3)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中,从壳体的下表面排列并容纳在凹部的卡止矛块和侧保持具的下表面露出于壳体的下表面侧(参照专利文献1图3)。虽然在该构成中,卡止矛块和侧保持具被充分地卡止,但在用于汽车等的连接器的情况下,希望安全性进一步提高。
所以,在进一步追究安全性的情况下,例如如果在使用中对连接器施加相当强的冲击,那么,卡止矛块和侧保持具也不是没有可能从壳体的正规位置拔出。另外,在排列并容纳于壳体的凹部的卡止矛块和侧保持具的边界、壳体和卡止矛块的边界以及壳体和侧保持具的边界空出间隙,异物有可能从该间隙进入连接器的内部。
本发明是基于这样的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具有如下等优点:能够防止像与壳体分体地制作的卡止矛块、侧保持具那样的接触件卡止体从壳体不必要地拔出,并且,能够阻止异物从接触件卡止体间的间隙、接触件卡止体和壳体之间的间隙侵入。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该目的,本发明的电连接器的特征在于,具备:第1壳体,具备在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任一个面开口的凹部;第1接触件,容纳在第1壳体的凹部;第1接触件卡止体,从所述任一个面容纳在第1壳体的凹部,防止第1接触件脱离;以及一体部件,从所述任一个面侧覆盖第1接触件卡止体。
由于本发明的连接器将覆盖诸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卡止矛块、侧保持具等的第1接触件卡止体的一体部件设在第1壳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任一个面侧,因而能够防止第1接触件卡止体从壳体不必要地拔出。另外,由于第1接触件卡止体间的间隙、第1接触件卡止体和第1壳体之间的间隙被一体部件从外部遮蔽,因而依照本发明所涉及的连接器,能够阻止异物从该间隙侵入。此外,本发明的一体部件是指没有接缝且不分为多个部件的一体部件,其固定方法可以卡止在壳体,也可以粘接在壳体。
在本发明的连接器中,覆盖第1接触件卡止体的一体部件能够由单纯的板状的部件构成,但也能够由容纳第2接触件的第2壳体构成。即使增多了接触件容纳数(极数),也能够享受防止第1接触件卡止体拔出和阻止异物侵入的效果。
在一体部件由第2壳体构成的情况下,容纳在第2壳体的第2接触件的尺寸能够比容纳在第1壳体的第1接触件更大。
如果所容纳的接触件的尺寸较小,则难以利用注射成形在壳体本身形成卡止矛(壳体卡止矛),需要像专利文献1那样分体地制作卡止矛块。另一方面,如果容纳的接触件的尺寸较大,则能够利用注射成形在壳体本身形成卡止矛,因而容易制作构成一体部件的连接器壳体。
所以,在一体部件由第2壳体构成的情况下,通过使第2接触件的尺寸比容纳在第1壳体的第1接触件更大,并在第2壳体一体地形成壳体卡止矛,从而能够容易制作一体部件,能够削减由第1壳体和第2壳体构成的连接器的零件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未经泰科电子日本合同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314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