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封式铅蓄电池用隔板及密封式铅蓄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52485.3 | 申请日: | 2009-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6542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30 |
发明(设计)人: | 杉山昌司;森圭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2/16 | 分类号: | H01M2/16;H01M10/1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帆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封 蓄电池 隔板 | ||
1.密封式铅蓄电池用隔板,其包括以微细玻璃纤维为主体的湿式抄造片材,其特征在于,是由细纤维层和粗纤维层以在隔板的厚度方向用两层所述细纤维层从两面覆盖一层所述粗纤维层的方式形成三层的层叠结构的结构体,全层的所述玻璃纤维的平均纤维径为1.1μm以上,全层的所述细纤维层和所述粗纤维层的厚度比率为25/75~50/50,所述细纤维层由作为所述微细玻璃纤维的平均纤维径为0.5~0.8μm的玻璃纤维构成,所述粗纤维层由作为所述微细玻璃纤维的平均纤维径为1.3~1.9μm的玻璃纤维构成。
2.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式铅蓄电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层的玻璃纤维的平均纤维径为1.15~1.4μm。
3.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式铅蓄电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层的玻璃纤维的平均纤维径为1.2~1.3μm。
4.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式铅蓄电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细纤维层的玻璃纤维的平均纤维径为0.6~0.8μm。
5.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式铅蓄电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粗纤维层的玻璃纤维的平均纤维径为1.4~1.6μm。
6.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式铅蓄电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全层的所述细纤维层和所述粗纤维层的厚度比率为25/75~45/55。
7.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式铅蓄电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层细纤维层为大致相同厚度。
8.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式铅蓄电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基本上仅由所述微细玻璃纤维构成。
9.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式铅蓄电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细纤维层和所述粗纤维层在得到所述湿式抄造片材的湿式抄造工序中直接以湿润状态形成为三层的层叠结构体。
10.密封式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使用了权利要求1所述的隔板。
11.密封式铅蓄电池,其将包括以微细玻璃纤维为主体的湿式抄造片材的隔板配置于极板间,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是由细纤维层和粗纤维层以在隔板的厚度方向用两层所述细纤维层从两面覆盖一层所述粗纤维层的方式形成三层的层叠结构的结构体,全层的所述玻璃纤维的平均纤维径为1.1μm以上,全层的所述细纤维层和所述粗纤维层的厚度比率为25/75~50/50,所述细纤维层由作为所述微细玻璃纤维的平均纤维径为0.5~0.8μm的玻璃纤维构成,所述粗纤维层由作为所述微细玻璃纤维的平均纤维径为1.3~1.9μm的玻璃纤维构成,与所述极板面相接的面仅为所述细纤维层。
12.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式铅蓄电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层细纤维层中,一层的厚度是另一层的厚度的105~300%。
13.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式铅蓄电池用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层细纤维层中,一层的平均孔径是另一层的平均孔径的105~180%,且为4.5μm以下。
14.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密封式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层细纤维层中,一层的厚度是另一层的厚度的105~300%,较大厚度的细纤维层与负极板侧相对。
15.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密封式铅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两层细纤维层中,一层的平均孔径是另一层的平均孔径的105~180%,且为4.5μm以下,较大平均孔径的细纤维层与负极板侧相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52485.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