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控制不连续传输中的前导码长度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20740.6 | 申请日: | 2009-06-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576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1 |
发明(设计)人: | L·许;I·米尔;S·克里什纳穆尔蒂;T·克林根布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00 | 分类号: | H04L1/00;H04L25/02;H04W28/04;H04W76/0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张平;刘炳胜 |
地址: | 美国加***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控制 连续 传输 中的 前导 长度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概括地说,本发明涉及通信,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用于在无线通信网络中传输和接收不连续数据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任意给定时刻,无线通信网络中的无线设备(例如,蜂窝电话)运行于多个操作模式的一个,诸如激活和空闲。在激活模式中,网络向无线设备分配无线资源,并且无线设备与网络活跃地交换用于例如语音或数据呼叫的数据。在空闲模式中,不向无线设备分配无线资源,并且监控网络所传输的开销信道。根据需要,无线设备根据无线设备的数据要求,在激活模式和空闲模式之间转换。例如,每当要发送或接收数据时,无线设备就转换到激活模式,并且在完成与网络的数据交换后,无线设备转换到空闲模式。
无线设备与网络交换信令,以便在操作模式之间进行转换。信令消耗网络资源,并且如果无线设备转换到某一种操作模式仅仅是由于拒绝网络资源而防止无线设备发送数据,则在无线设备中将消耗不必要的电能。
因此在本领域中需要一种利用概率来确定是否将无线设备从空闲状态转换到活动状态的技术。
发明内容
本文描述了用于控制无线通信系统中的不连续的传输的技术。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在上行链路上传输数据的方法包括记录上行链路信道状况和上行链路系统资源中至少一个的过去性能。对完成数据传输或成功的数据传输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当预测超过门限时,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长前导码。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公开了用于在上行链路上传输数据的装置。该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记录上行链路信道状况和上行链路系统资源中的至少一个的过去性能。该处理器还用于根据过去性能预测完成数据传输的可能性。该装置还包括发射机,用于当预测超过门限时,使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长前导码。
另一个实施例包括用于执行在上行链路传输数据的方法的模块和处理器可读介质,该方法包括:记录上行链路信道状况和上行链路系统资源中的至少一个的过去性能,并且根据过去性能预测完成数据传输的可能性。当预测超过门限时,使用上行链路控制信道传输长前导码。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各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网络。
图2示出了数据和信令传输的分层结构。
图3示出了根据各实施例的各传输信号的帧序列。
图4示出了根据各实施例的用于在上行链路中传输数据的方法流程图。
图5示出了根据各实施例用于在上行链路上传输数据的装置(例如,UE)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文中所使用的词语“示例性的”意指“作为实例、示例或说明”。在本文中任意描述为“示例性的”实施例无需认为是优选于其他方案或比其它实施例更具优势。
本文所述的技术可用于各种无线通信网络,诸如:码分多址(CDMA)网络、时分多址(TDMA)网络、频分多址(FDMA)和正交FDMA(OFDMA)网络。术语“网络”和“系统”一般可以互换使用。CDMA网络可以实现诸如W-CDMA、cdma2000等等的无线技术。cdma2000涵盖IS-2000、IS-95和IS-856标准。TDMA网络可以实现诸如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SM)的无线技术。这些无线技术和标准是本领域已知的。在名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的组织的文献中描述了W-CDMA和GSM。在名为“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2”(3GPP2)的组织的文献中描述了cdma2000。为了清楚起见,以下针对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MTS)来描述技术,UMTS利用W-CDMA。在以下大多数描述中使用UMTS术语。
图1示出了无线通信网络100,其可以是UMTS网络。在3GPP中,无线网络100还可以称为通用地面无线接入网(UTRA)。无线网络100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节点B,节点B支持任意数量的用户准备(UE)的通信。为了简单起见,在图1中仅示出了3个节点B 110a、110b和110c以及1个UE 12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高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207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