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气轮胎有效
申请号: | 200980116983.2 | 申请日: | 2009-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68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0 |
发明(设计)人: | 渡边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普利司通 |
主分类号: | B60C13/00 | 分类号: | B60C13/00;B60C13/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充气 轮胎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轮胎表面具有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多个径向突起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充气轮胎的温度上升促进构成充气轮胎的材料的随时间发生变化。在材料的随时间发生的变化中例如列举有物理性质的变化。此外,充气轮胎的温度上升也成为在高速行驶时胎面部破损的原因。因此,从充气轮胎的耐久性的观点出发,充气轮胎的温度上升是不好的。
特别是在施加有重载荷的大型·超大型子午线轮胎(ORR)、卡车·汽车子午线轮胎(TBR)、爆胎行驶时(轮胎内压为0kPa行驶时)的缺气保用轮胎中,提高耐久性尤为重要。因此,在这些轮胎中,减少充气轮胎的温度上升很重要。
例如,在缺气保用轮胎中设有用于增强轮胎胎侧部的胎侧加强层。胎侧加强层在沿着轮胎宽度方向的截面中具有月牙状的形状。在爆胎行驶时,轮胎径向的变形集中于胎侧加强层。由此,胎侧加强层变成高温,缺气保用轮胎的耐久性变差。
对此,提出有在胎体帘布层、胎圈部设有用于抑制充气轮胎的应变的加强构件的技术(以下称为第1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在第1技术中,特别是在构成轮胎胎侧部的胎体帘布层、胎圈部设有抑制轮胎胎侧部的应变的加强构件。由此,能够抑制充气轮胎的温度上升,特别是抑制轮胎胎侧部的温度上升。
公知在与轮辋接触的胎圈部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设置具有多个隆起的轮辋防护部的技术(以下称为第2技术)。由于设于轮辋防护部上的多个隆起,使充气轮胎的表面积增加。因此,提高了充气轮胎产生热的散热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76431号公报
在上述的第1技术中,因施加于充气轮胎的载荷,有可能会产生加强构件的脱离等。即,加强构件有可能成为新的故障的主要原因。
此外,通过在轮胎胎侧部上设置加强构件,使轮胎胎侧部的刚性提高,所以充气轮胎变得容易弹跳。因此,操纵稳定性、乘坐舒适性等有可能变差。特别是在缺气保用轮胎中,由于轮胎胎侧部的刚性更高,所以乘坐舒适性等有可能变差。
在上述的第2技术中,如上所述,期望通过增大充气轮胎的表面积来提高散热性。另一方面,为了抑制在充气轮胎和路面之间所产生的摩擦热的传导,充气轮胎的外表面优选由热传导性低的橡胶材料构成。因此,即使单纯地增加充气轮胎的表面积,也无法充分地抑制轮胎胎侧部的温度上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充分地抑制轮胎胎侧部的温度上升的充气轮胎。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本发明具有以下那样的技术方案。首先,第1技术方案的特征在于,包括在轮胎表面(轮胎表面31)沿着轮胎径向延伸、具有从轮胎表面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形状的多个径向突起(径向突起60),多个径向突起以轮胎旋转轴线为中心呈放射状设置,多个径向突起分别具有低突起部分(低突起部分63)和高突起部分(高突起部分64),轮胎宽度方向的低突起部分的高度(低突起高度hs)低于轮胎宽度方向的高突起部分的最大高度(高突起高度h)。
根据该技术方案,充气轮胎具有从轮胎表面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径向突起。由此,空气流越过径向突起,在径向突起的相对于轮胎旋转方向位于后侧的位置沿与轮胎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流动。沿与轮胎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流动的空气流激烈地冲撞轮胎表面。因此,空气流和轮胎表面积极地进行热交换,从而充分地抑制轮胎胎侧部(轮胎表面)的温度上升。其结果,使轮胎耐久性得到提高。
轮胎径向外侧的圆周比轮胎径向内侧的圆周长。因此,在轮胎胎侧部,在轮胎最大宽度的位置的轮胎径向内侧流动的空气流(内侧空气流)的速度比在轮胎最大宽度的位置的轮胎径向外侧流动的空气流(外侧空气流)的速度慢。
因此,内侧空气流被外侧空气流牵拉,并且由于离心力朝向轮胎径向外侧流动。具体而言,越接近轮胎旋转轴线,空气流相对于轮胎圆周的切线的倾斜角越大。即,内侧空气流与外侧空气流相比,朝向轮胎径向的径向分量大,朝向轮胎周向的的周向分量小。
充气轮胎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形成为带有曲率的形状。因此,径向分量大的内侧空气流容易朝向轮胎径向从轮胎表面剥离(容易从轮胎表面分离)。
考虑到该原因,径向突起具有低突起部分和高突起部分。由此,与径向突起全部具有相同的高度的情况相比,径向分量大的内侧空气流容易越过低突起部分。越过了低突起部分的空气流在低突起部分的相对于轮胎旋转方向位于后侧(下游侧)的位置沿与轮胎表面大致垂直的方向流动。
因此,径向分量大的内侧空气流难以从轮胎表面剥离。其结果,空气流不会从轮胎表面脱离,空气流和轮胎表面能积极地进行热交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普利司通,未经株式会社普利司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801169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