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埋地燃气管道杂散电流检测设备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17387.8 | 申请日: | 2009-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835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李龙江;陶文亮;杨刚;易新贵;张覃;张杰;刘佳;吕慕超;李自立;李志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R19/00 | 分类号: | G01R19/00;G01N27/30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程新敏;张浩宇 |
地址: | 550003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燃气 管道 电流 检测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埋地燃气管道杂散电流检测设备。
背景技术
管道杂散电流是指任何不按指定通路而流向管道的电流。地(水)中的杂散电流,表现为直流杂散电流、交流杂散电流、直流和交流共同作用的杂散电流和大地中自然存在的地电流四种状态,且各具有不同的行为和特点。管道杂散电流源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其它管线的强制电流阴极保护系统、直流电运输系统;采矿直流电牵引系统、直流电焊接操作、高压直交流电输送系统、地下通讯电缆和大地磁场的扰动等。其中对埋地管道有明显腐蚀作用的主要是直流电流和交流电流以及它们二者的交互影响。城市燃气管道是城市生命线的重要组成部分,管道一旦失效,将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城市埋地燃气管线具有点多,面广,线长等特点,易受环境腐蚀和人为破坏,其中杂散电流腐蚀是引起管道失效的主要因素。由于城市埋地燃气管道和高压线、电气化铁路、地铁轻轨、地下电缆和多种管道纵横交错,产生的杂散电流类型多,其大小、方向随时间、季节和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国大部分管道(长输油管道和城市埋地燃气管道)面临着腐蚀防护的难题,大部分地区和城市都面临着大型用电设备形成的杂散电流造成的腐蚀破坏。杂散电流造成的管地电压高达8~9V甚至更高,是自然腐蚀(几百毫伏)的几百倍。如果1A的电流从钢管表面流向土壤溶液,那么一年就会溶解钢铁9kg。即壁厚为7~8mm的钢管,4~5个月就可发生腐蚀穿孔。交流杂散电流引起的腐蚀大约为直流电的1%或更小。但当交、直流杂散电流叠加作用时,可引起电极表面的去极化作用,加速绝缘层的老化和使防腐层的剥离,形成管道穿孔。有时还会使阴极保护无法在控制电位的范围内正常进行,使牺牲阳极发生极性逆转,保护失效。近几年管道穿孔事故80%都直接或间接地与杂散电流有关系,不光造成钢材的损失,还使部分化工企业被迫停机检修维护管道。特别对于城市埋地燃气管道一旦发现泄漏将危及人的生命安全。为了更好的保护管道不受杂散电流的干扰,必须准确高效的检测杂散电流。目前检测杂散电流的方法很多,但大多数都是1点检测法,仅检测管道的一个点的管地电位和两个点的地电位梯度,只能检测和管道相平行的杂散电流的大小和方向,检测精度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检测精度高的埋地燃气管道杂散电流检测设备,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埋地燃气管道杂散电流检测设备。包括电源、三支硫酸铜参比电极、两个接线桩和单片机系统,所述的三支硫酸铜参比电极成120度放置在埋地燃气管道附近,两个接线桩焊接在埋地燃气管道上;三支硫酸铜参比电极和两个接线桩分别通过导线连接至单片机系统。
上述的埋地燃气管道杂散电流检测设备中,所述的三支硫酸铜参比电极是成120度放置在与埋地燃气管道垂直距离有3公分的面上,两个接线桩是相距1米焊接在埋地燃气管道上。
前述的埋地燃气管道杂散电流检测设备中,所述的硫酸铜参比电极为永久性饱和Cu/CuSO4参比电极。
前述的埋地燃气管道杂散电流检测设备中,所述单片机系统的电源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9V直流电源,由一个插槽和一个挡板组成,插槽装9伏电池;另一部分为220V交流电源,由一根电源线和插头组成,插头直接插入民用220V电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的点测量和线测量,用面测量来测量土壤中管道的杂散电流的种类、大小和方向。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体积小,检测精度高,可连续检测,检修和维护方便,为杂散电流的检测提供了一种高效和科学的检测方法。本实用新型突破了常规的杂散电流检测单一的缺陷,实现了从点线监测到面监测的一体化过程,能检测埋地燃气管道的管地电位和地电位梯度,自动判断杂散电流的大小、方向和类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大学,未经贵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738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型车后排座椅骨架总成
- 下一篇:分布式光度计灯具定位自适应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