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防臭效果好的地漏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12283.8 | 申请日: | 2009-10-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286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石延顺 | 申请(专利权)人: | 石延顺 |
主分类号: | E03F5/04 | 分类号: | E03F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双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1 | 代理人: | 左明坤 |
地址: | 100076 北京市大兴***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防臭 效果 地漏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下水管道系统,尤其是涉及一种下水道适用的配件。
背景技术
现有的地漏一般如图1所示,包括支架1、密封碗2和与支架1连成一体的下水管3,支架1挂在下水道4上。当废水流入时,从封碗2上的开口处流入,进入下水管3,后流入下水道4。
这样结构中标明的h为水封(水封指这段高度中填满水的距离),国家标准的水封要求为不小于5厘米,但是由于不小于5厘米的时候相应房子中的水泥也要铺到5厘米,势必会对材料有所浪费。故目前的水封实际基本为1厘米,但是1厘米的水封很容易让水迅速的通过而使得废水中的废气可以从下水管直接回到封碗的开口处然后混合到屋子中,产生异味。而且由于下水管道内的正负压作用、蒸发、毛发引流等原因,地漏中的水封短时间内被破坏,臭气、有害气体等进入室内、从而失去防臭效果。并且,地漏中储存的是污水,其中含有各种杂质,很容易滋生大量细菌,从而影响室内环境卫生。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对废水进行储存过滤,进而增加水封中水的停留时间,最终减少废气排放的防臭效果好地漏。
本实用新型防臭效果好的地漏,包括支架、密封碗、与支架连成一体的下水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锥套,所述锥套设在所述支架、封碗和下水管围成的第一空腔内,所述锥套与所述支架围成部分形成第二空腔,所述第二空腔内填充有过滤物和蓄水物,所述锥套上设有至少一个入水孔和至少一个出水孔,所述入水孔位于所述锥套的上部,所述出水孔位于所述锥套的下部。
本实用新型防臭效果好的地漏,其中,还包括隔板,所述隔板水平设置在第二空腔内,将第二空腔中的过滤物和蓄水物隔开,所述隔板上设有至少一个下水孔。
本实用新型防臭效果好的地漏,其中,所述蓄水物位于所述隔板的上方,所述过滤物位于所述隔板的下方。
本实用新型防臭效果好的地漏,其中,所述过滤物为活性炭。
本实用新型防臭效果好的地漏,其中,所述蓄水物为吸水棉。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在锥套与支架围成的第二空腔内填充过滤物和蓄水物,使得第二空腔中能储存一定量的水,当废水通过下水管流出后,蓄水物内吸附的水会流出经过水封的位置,使得水封持续时间变长,水封中的水更加稳定,持久;利用过滤物来过滤使得废水更清洁从而减少废气的排出。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细节和特点,通过下文结合附图详加描述的实施例即可清楚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地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防臭效果好的地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防臭效果好的地漏,包括支架5、密封碗6、与支架5连成一体的下水管7和锥套9,支架5挂在下水道8上,锥套9设在支架5、密封碗 6和下水管7形成的第一空腔10内,锥套9与支架5围成部分形成第二空腔11,第二空腔11内设有水平放置的隔板12,把第二空腔11内的蓄水物13和过滤物14隔开,蓄水物13在隔板12的上方,过滤物14在隔板12的下方,蓄水物13为吸水棉,过滤物14为活性炭,锥套9上设有至少一个入水孔15和至少一个出水孔16,隔板12上设有至少一个下水孔17,入水孔15位于锥套9的上部,出水孔16位于锥套9的下部。
当废水流入时,先经过密封碗6上的孔进入到第一空腔10中,后有部分水直接从下水管7流入下水道8中,其余部分的水经入水孔15进入第二空腔11的吸水棉上进行储存,后经下水孔17流入第二空腔11的活性炭中进行过滤,后慢慢排至第一空腔10中。由于开始部分的水已进入下水道8中,水封中的水也在慢慢减少,这时第二空腔11中的水慢慢流出,补到水封的位置,增加水封持续时间,从而减少废气经下水道8进入到内室的排放量。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石延顺,未经石延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1228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