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复合材料锥筒形零件成型模具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305558.5 | 申请日: | 2009-07-02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380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 发明(设计)人: | 李昕;左亿泉;林守雁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营红阳机械厂 | 
| 主分类号: | B29C43/02 | 分类号: | B29C43/02;B29C43/36;B29C43/58;B29C43/5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德权律师事务所 11302 | 代理人: | 周发军 | 
| 地址: | 43200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复合材料 锥筒形 零件 成型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复合材料锥筒形零件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复合材料因具有便于成型,重量轻,耐腐蚀,制品整体性好,耐热性能好等诸多优点,其发展非常迅速,特别在型号产品上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锥筒形复合材料零件,其锥筒形结构非常不利于成型加热时热量的均匀传递,且其为穿透结构,材料流动困难,不利于直接模压成型,因难于解决其成型的关键技术,即合理的模具的结构和能精确控温的加热系统,所以现一般采用复合材料布带缠绕的办法成型,但布带缠绕出的零件易出现分层、滑移等质量问题,采用模压成型零件性能明显优于缠绕零件,模压成型是锥筒形复合材料零件成型的技术发展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复合材料锥筒形零件成型模具,具备精确控温功能,便于锥筒形复合材料零件的加热成型加工。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精确控温的复合材料锥筒形零件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上凸模、上加热件、上脱模件、下凹模、下加热件、下脱模件、温控系统,所述上凸模的外周与下凹模的内周均为圆锥环形,所述上凸模的外周与下凹模的内周配合构成锥筒形零件制品的加热成型空间;所述上加热件对所述上凸模加热,所述下加热件对所述下凹模加热;所述上脱模件安装在所述上凸模下并且接触锥筒形零件制品,使所述锥筒形零件成型制品在所述上脱模件压迫下与所述上凸模脱离;所述下脱模件可穿过所述下凹模并压迫接触锥筒形零件制品,将锥筒形零件制品从所述下凹模上顶出;所述温控系统包括若干连接所述上凸模、下凹模的温度传感器,用于控制所述上加热件、下加热件的加热状态。
作为改进,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上模板,覆盖在所述上凸模上并与之连接,用于固定所述上凸模。
进一步改进的,所述上加热件还安装于所述上模板内。
优选的,所述下加热件包括两半圆环行结构环绕安装在所述下凹模周围,所述环行结构内部设置加热管。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下凹模包括下模板,所述下模板位于所述下凹模的底部,所述下加热件还包括安装于所述下模板内的加热器件。
更优的,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保温层,所述保温层安装在所述下凹模与下加热件的外围。
同样更加优化的,所述保温层还安装在所述上模板的外围。
更加优选的,所述上凸模的外周与下凹模的内周的配合的锥筒端面为圆弧顶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垂直分型结构,可确保成型压力有效地施加于零件上,从而使制品获得良好表面质量,并又有足够间隙使空气逸出;在上凸模、下凹模上增加了圆弧顶结构,提高了复合材料成型时的流动性,可确保成型压力有效地施加于零件上,从而使制品获得良好表面质量,其上脱模件、下脱模件可保证零件顺利从模腔内取出。
其上加热件、下加热件、保温件和温控系统,能确保加热时热量的均匀传递,通过分组控制各加热件,达到调节模具升温速率,并能控制模具温度值范围不超过±5°。
合理的模具的结构和能精确控温的加热系统,有效解决了复合材料布带缠绕的办法成型零件易分层、滑移等质量问题,确保能生产出合格的复合材料锥筒形零件。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的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2某锥形复合材料结构示意图;
图3某锥形复合材料工艺状态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本具体实施例主要包括上模组件、上脱模件、上加热件、下凹模、下脱模件、下加热件、保温件和温控系统组成。
如图1所示,上模组件包括上模板1、上凸模2和导向件13,用于固定模具和成型制品内形,导向件13用于保证上凸模2、下凹模6同轴,控制制品厚度尺寸偏差;上脱模件4用于取下粘接在上凸模上的制品,也可在脱模件上增加加热管,对玻璃钢制品进行辅助加热;上加热件5在上凸模腔内,用于对制品上部和内部进行加热;下凹模6用于固定模具和成型制品外形;上凸模2与下凹模6之间形成制品成型空间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营红阳机械厂,未经国营红阳机械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055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