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无效
申请号: | 200920302308.6 | 申请日: | 2009-04-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30281Y | 公开(公告)日: | 2010-03-24 |
发明(设计)人: | 林俊甫;陈克豪 | 申请(专利权)人: |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R13/24 | 分类号: | H01R13/24;H01R12/2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316江苏省昆山***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端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尤其涉及一种可电性连接芯片模组至印刷电路板的电连接器端子。
【背景技术】
一种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电连接器端子,其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组至印刷电路板,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位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弹性件。第一端子包括平板状的基部,基部的顶端形成有与芯片模组电性连接的第一接触部;第二端子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向上延伸形成的一对臂部,主体部的底端形成有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二接触部。基部与主体部分别设有限制弹性件的限位部,该限位部可防止弹性件向上脱离第一端子及向下脱离第二端子。基部位于一对臂部之间并与臂部接触,当芯片模组下压第一端子时,臂部与基部相对移动并一直保持接触状态,使芯片模组与印刷电路板之间实现良好的电性连接。
然而,该类电连接器端子的弹性件与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没有固持效果,弹性件在被压缩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晃动的问题,使第一端子及第二端子容易产生歪斜的现象,影响电连接器端子的接触品质。
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端子以克服上述电连接器端子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端子,其可有效保证第一端子的基部处于弹性件的中心位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连接器端子,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组至印刷电路板,包括第一端子、第二端子及位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的弹性件,第一端子设有基部及自基部延伸形成的第一臂部,基部设有与弹性件干涉配合的凸台,第二端子设有主体部及自主体部延伸形成的与第一臂部接触的第二臂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第一端子设有与弹性件干涉配合的凸台,使弹性件牢固地定位于第一端子,可使第一端子的基部位于弹性件的中心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的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端子的立体组合图。
图3是图2所示弹性件与第一端子的凸台干涉配合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电连接端子的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处于初始状态的立体组合图。
图5是图1所示电连接端子的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被施压后的立体组合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电连接端子的第二实施例的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处于初始状态的立体组合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100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其用于电性连接芯片模组(未图示)至印刷电路板(未图示),包括第一端子1、第二端子3及位于第一端子1与第二端子3之间的弹性件2。
第一端子1包括平板状的基部12及自基部12向下延伸形成的第一臂部11,基部12的厚度大于第二臂部11的厚度。基部12的顶端形成有与芯片模组电性连接的第一接触部123,基部12靠近第一臂部11的两侧位置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有一对凸台121及一对第一阻挡部122。凸台121的宽度小于第一阻挡部122的宽度且第一阻挡部122位于凸台121的顶端。第一臂部11设有第一钩部111及第一滑动面112,第一钩部111位于第一臂部11的底端,第一滑动面112沿竖直方向延伸。
第二端子3包括平板状的主体部32及自主体部32向上延伸形成的第二臂部31,主体部32的厚度大于第二臂部31的厚度。主体部32的底端形成有与印刷电路板电性连接的第二接触部323,主体部32靠近第二臂部31的两侧位置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有一对凸出部321及一对第二阻挡部322。凸出部321的宽度小于第二阻挡部322的宽度且第二阻挡部322位于凸出部321的底端。第二臂部31的顶端设有第二钩部311。
请同时参阅图2、3、4所示,本实用新型电连接器端子100组装后,第一端子1及第二端子3处于初始状态,此时第一端子1的第一钩部111与第二端子3的第二钩部311相扣持,防止第一端子1与第二端子3脱离。弹性件2位于第一端子1和第二端子3之间,其顶端与第一端子1的凸台121干涉配合,底端与第二端子3的凸出部321干涉配合,使弹性件2牢固定位于第一端子1及第二端子3。同时,第一阻挡部122位于弹性件2的顶端,第二阻挡部322位于弹性件2的底端,可进一步防止弹性件2从第一端子1的顶端及第二端子3的底端脱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30230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气缸盖螺栓紧固结构
- 下一篇:一种背压式汽轮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