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夹送矫直机自动穿带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89717.7 | 申请日: | 2009-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793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15 |
发明(设计)人: | 胡立华;陈玉秋;况群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43/00 | 分类号: | B21D43/00;B21D43/09;B21D1/02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张敏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矫直机 自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钢精整及处理生产领域,特别是夹送矫直机自动穿带装置。
背景技术
在带钢精整及处理生产线中,常采用夹送矫直机来矫直带钢头尾表面的浪弯和瓢曲,以获得光滑、平整的带钢表面,而夹送矫直机通板性的好坏直接影响整条生产线的生产效率。目前精整线上普遍应用的夹送矫直机是由入口夹送辊和五辊矫直机组成,而入口夹送辊有下辊固定上辊浮动式和上辊固定下辊浮动式两种结构形式,后者常用于下开卷方式的生产线上。而现有的夹送辊下辊浮动式夹送矫直机的结构形式造成了该类夹送矫直机的通板困难,目前常用的该类夹送矫直机的夹送辊与矫直辊之间采用固定导板过渡,当夹送辊下辊打开穿带时,夹送辊下辊顶面将低于固定导板,导板与辊面之间形成间隙,带头通过夹送辊下辊向矫直辊穿带时,带头势必会被导板挡住或由于重力落到间隙中而造成卡带,无法实现自动开卷。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解决现有技术中夹送矫直机穿带问题的夹送矫直机自动穿带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夹送矫直机自动穿带装置,包括夹送辊下辊、夹送矫直机机架,其不同之处在于:还包括与夹送辊下辊相配置的随动导板台本体、旋转铰轴、气缸、气缸安装梁,气缸通过气缸安装梁装配在夹送矫直机机架上,随动导板台本体远离夹送辊下辊的尾端通过旋转铰轴铰接在夹送矫直机机架上,随动导板台本体的前端与气缸的驱动杆联接,气缸驱动随动导板台本体绕旋转铰轴转动。
按以上方案,所述旋转铰轴通过法兰固定在夹送矫直机机架上。
按以上方案,所述随动导板台本体的动作与夹送辊下辊升降动作同步,所述随动导板台本体的转动行程上极限工作位对应夹送辊下辊的运行位,所述随动导板台本体的转动行程下极限工作位对应夹送辊下辊的穿带位;在夹送辊下辊及随动导板台本体的动作行程中,夹送辊下辊的辊面顶部高于与其相互配置的随动导板台本体前端。
本实用新型工作原理及技术特点是:
1、随动导板台本体在气缸的驱动下绕旋转铰轴作圆弧运动。
2、夹送辊下辊的运动方式是上下运动,随动导板台本体运动过程中具有上、下两个工作位,随动导板台本体的驱动气缸与夹送辊下辊的驱动气缸同步运行,随动导板台本体的动作与夹送辊下辊升降动作同步,从而保证随动导板台本体始终低于下压辊辊面,且随动导板台本体与压辊之间的间隙很小,有利于穿带顺利进行。
3、旋转铰轴通过法兰固定在机架上,便于装置的拆换。
其有益效果是:1:保证了夹送矫直机的通板性,便于实现开卷机自动开卷,可以节约人力和工时。2:大大降低开卷、穿带时的卡带等故障率,有利于提高机组的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送矫直机结构上的夹送矫直机自动穿带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自动穿带用随动装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夹送矫直机结构上的夹送矫直机自动穿带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自动穿带用随动装置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如图1、图2所示,夹送矫直机自动穿带装置,包括夹送辊下辊5、夹送矫直机机架6、与夹送辊下辊5相配置的随动导板台本体1、旋转铰轴2、气缸3、气缸安装梁4,气缸3通过气缸安装梁4装配在夹送矫直机机架6上,随动导板台本体1远离夹送辊下辊5的尾端通过旋转铰轴4铰接在夹送矫直机机架6上,随动导板台本体1的前端与气缸3的驱动杆联接,气缸3驱动随动导板台本体1绕旋转铰轴2转动。
具体的,旋转铰轴2通过法兰固定在夹送矫直机机架6上。
具体的,随动导板台本体1的动作与夹送辊下辊5的升降动作同步,所述随动导板台本体1的转动行程上极限工作位对应夹送辊下辊5的运行位,所述随动导板台本体1的转动行程下极限工作位对应夹送辊下辊5的穿带位;在夹送辊下辊5及随动导板台本体1的动作行程中,夹送辊下辊5的辊面顶部高于与其相互配置的随动导板台本体1前端。
以上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较多的限制,凡是依据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本质作简单修改或等同的变化和修饰,均仍属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8971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