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阳光房屋顶玻璃固定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200920268106.4 | 申请日: | 2009-1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4637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 发明(设计)人: | 姚世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姚世峰 |
| 主分类号: | E04D3/06 | 分类号: | E04D3/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逯长明 |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南昌市解放东***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阳光 房屋 玻璃 固定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阳光房建筑领域,尤其是一种阳光房屋顶玻璃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阳光房是依主体建筑而建的、向外延伸建筑空间的一个建筑品种,阳光房最大的特点是其屋顶要透光,而透光最常用的材料就是玻璃,而玻璃的特点是表面光滑且易碎,如果固定方式不好从屋顶掉落,不仅会破坏屋顶,更大的问题是会对使用者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隐患。
现在普遍采用的固定屋顶玻璃的方式是在玻璃的四个角分别开孔,通过膨胀螺丝将玻璃固定在基部型材上,但是这种方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由于玻璃只有四个角被固定,当膨胀螺丝松动脱落以后,玻璃也会松动,而如果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震动时,玻璃与基部型材固定的部位会发生破裂,玻璃会掉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危险。此外,现在的固定方式是通过在玻璃与基部型材的结合处加盖扣板来防止漏水,扣板和玻璃之间通过玻璃胶或耐候胶来密封,进而实现防水的目的,但是玻璃胶和耐候胶易老化,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老化后的玻璃胶或耐候胶无法起到密封的作用,随之会发生漏水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阳光房屋顶玻璃的固定装置,由此装置固定的玻璃稳定性高,不易掉落,消除了安全隐患。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阳光房屋顶玻璃固定装置,包括:
包括第一侧壁、与第一侧壁垂直连接的第二侧壁以及与第一侧壁平行且与第二侧壁垂直连接的第三侧壁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开口向上;
固定在所述固定槽的第一侧壁和第三侧壁外侧的支撑部,所述支撑部包括固定于第一侧壁外侧的第一支撑部和固定于第三侧壁外侧的第二支撑部;
固定于固定槽的玻璃压合部,所述玻璃压合部的两端分别向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方向背向延伸,与跟其相对的第一支撑部或第二支撑部共同作用来压合固定玻璃;
固定于所述玻璃压合部顶部的扣板,所述扣板将玻璃压合部覆盖,其底部与玻璃接触,防止漏水。
优选的,在玻璃压合部的与玻璃接触的部位设置三元乙丙料胶条。
优选的,在支撑部的与玻璃接触的部位设置三元乙丙料胶条。
优选的,在扣板的与玻璃接触的底部设置三元乙丙料胶条。
优选的,玻璃压合部在所述固定槽上的固定高度可调。
优选的,所述玻璃压合部与固定槽之间通过螺钉和螺母进行连接。
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玻璃压合部固定连接在固定槽上,其两端分别向所述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的方向背向延伸,与跟其相对的第一支撑部或第二支撑部共同作用,将玻璃的边进行压合固定,玻璃的固定方式由现有技术中通过在四个点打孔通过膨胀螺丝进行固定扩展到了对面进行固定,其受力更加均匀,固定效果更好,也不会存在因为玻璃上的安装膨胀螺丝处破裂就发生掉落的现象,安全性很高。另外,顶部扣板由传统的“完全靠玻璃胶或耐候胶密封”发展为“依赖型材本身的多重密封结构和特殊胶条密封”,其防水效果更佳。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阳光房屋顶玻璃固定装置的侧视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另一种阳光房屋顶玻璃固定装置的侧视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又一种阳光房屋顶玻璃固定装置的侧视机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姚世峰,未经姚世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6810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