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辊道窑炉框架导烟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63237.3 | 申请日: | 2009-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692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可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佛山市意科陶瓷机械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7B9/30 | 分类号: | F27B9/3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詹仲国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辊道窑炉 框架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辊道窑炉框架的结构,尤其是高温段的辊道窑辊棒上部框架立柱外侧及面板外侧的防烟熏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辊道窑炉框架在装辊棒处都是上下各采用一根方管做横梁,上下横梁之间采用工字钢或扁铁连接,面板则装在框架外立柱之间;如图1所示,由于辊棒1转动时与密封散棉2之间会有漏火和漏烟现象,特别是在更换辊棒1时的辊棒空洞冒火和冒烟更为严重,冒出来的烟气Y直接从辊棒1上部与上横梁方管3之间直接流出,会直接与辊棒上部框架立柱外侧及面板4外侧接触,而造成立柱和面板4熏黑,使用时间长后,外观相当难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避免立柱外侧及面板外侧被熏黑,保持窑炉外观整洁美观的辊道窑炉框架导烟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如下技术解决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本辊道窑炉框架导烟结构,主要设置在辊道窑炉框架的上梁与辊棒之间,上梁下方连接有工字钢或扁铁,框架的立柱之间设有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的上梁由并列的两根管构成,两根管之间留有间隙,靠近外侧的管底部设置有向外延伸的导烟板。
所述位于内侧的管底部设置有与导烟板等厚度的垫板。
所述导烟板的一端垂直装于面板内侧,且高于上面板的下缘,另一端延伸至位于框架外侧的管外部,其外延伸部分为折弯上翘结构,外延伸部分的端部向下弯折。
所述导烟板延伸上翘部分的角度为25°~40°。
所述辊道窑炉框架两边对称设置有本导烟结构。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技术解决方案所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辊道窑炉框架导烟结构,不仅能解决窑炉正常使用时的少量烟气与辊道窑炉的上部框架立柱外侧及面板外侧直接接触,而且还能解决窑炉在更换辊棒时的大量烟气与辊道窑炉的上部框架立柱外侧及面板外侧直接接触,从而避免立柱外侧及面板外侧被熏黑,解决了辊道窑烟气与辊道窑炉的上部框架立柱外侧及面板外侧直接接触的问题,达到了避免立柱外侧及面板外侧被熏黑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现有的框架导烟结构横截面剖面构造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纵剖面构造立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A-A横截面剖面构造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B-B横截面剖面构造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纵剖面构造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辊棒1、散棉2、上横梁方管3、面板4、工字钢5、立柱6、导烟板7、内侧方管31、外侧方管32、垫板8、下横梁方管9、烟气Y。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辊道窑炉框架导烟结构,主要设置在框架的上梁与辊棒1之间,上梁下方连接有工字钢5或扁铁,框架的立柱6之间设有面板,所述框架上梁由并列的两根方管构成,两根内外侧方管(31、32)中间及底部留有间隙,该中间间隙处与外侧方管32下部的间隙设置一导烟板7,该导烟板7为经折弯的预定形状,一端装于面板内侧部分为高于上面板4的下缘,另一端弯折延伸至外侧方管32外部,外伸部分为折弯上翘,上翘部分的角度为33°,端部又下弯折。所述内侧方管31底部与工字钢5或扁铁之间留有间隙,间隙内设有与导烟板7等厚度的金属垫板8。本辊道窑炉框架导烟结构对称设置在窑炉框架两边。
使用时,漏烟可以通过两根方管之间的缝隙和导流板导到面板的内侧空间而向上排出,也可以通过导流板导到面板外侧较远的距离排出,从而避免立柱外侧及面板外侧被熏黑。
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以上所显示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范围,因此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作精神的情况下,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佛山市意科陶瓷机械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佛山市意科陶瓷机械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6323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工业机器人的稳压型脉冲整形式多轴运动控制系统
- 下一篇:新型领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