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动进给钻床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58931.6 | 申请日: | 2009-11-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43867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11 |
发明(设计)人: | 于复生;徐礼学;张朝;孙杰;董茂起;颜涛;常仲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礼学 |
主分类号: | B23B47/20 | 分类号: | B23B47/2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杨琪 |
地址: | 25010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进给 钻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进给钻床,具体地说就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控制钻床溜板及钻头运动实现自动钻孔作业的钻床。
背景技术
在机加工作业里,对铁板或一些其他材料进行表面钻孔作业是必不可少的加工工序,许多从事此类作业的加工部门常常对于大批量的重复性钻孔作业都是通过大型钻床程序化钻孔,或是通过数控机床完成,而一些临时性的钻孔作业,上述设备根本无法满足要求,只能通过小型钻床完成,而目前市场上的小钻床都需要手动操作,对于钻孔尺寸要求比较高的作业,用此类钻床不仅操作麻烦,准确性差,操作速度慢,而且出错概率高,对于操作人员来说安全性低,稍不注意就会受伤,且对操作人员技术要求比较高,而目前市场上尚未出现能解决此类问题的新型钻床。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进给钻床。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实现:
一种自动进给钻床,主要由步进电机I、步进电机II、步进电机III、驱动电路盒、丝杠I、丝杠II、连轴器、底座、溜板I、溜板II、支架、钻头、红外传感器、计算机等组成,底座上安装有步进电机I、溜板I、丝杠I及红外传感器,丝杠I与步进电机I通过连轴器连接,溜板I与丝杠I配合,并可沿底座上平行于丝杠I的滑道滑动,溜板II与溜板I通过丝杠II连接,丝杆II同时与步进电机II通过连轴器连接,溜板II可沿溜板I上平行于丝杠II的滑道滑动,底座上同时固定有支架,支架上安装有钻头及步进电机III,步进电机III用于驱动钻头竖直方向进给,控制钻孔,所有步进电机和红外传感器均通过数据线与驱动电路盒连接,驱动电路盒与计算机通过数据线连接,用户通过在计算机上绘图,标明所要钻孔的定位尺寸,固定好待钻孔工件,执行钻孔命令即可,计算机会控制钻床依次在工件上相应位置钻孔,当钻孔完毕之后,钻床会自动停止工作,用户也可将钻孔信息以文件形式保存起来,下次可通过调取相应文件执行钻孔任务,该钻床不仅操作方便灵活,对于钻孔的深度及位置精确度高,不易出错,工作速度快,对操作人员安全保障性高,特别适合小型化的钻孔作业。
本发明的自动进给钻床,通过计算机绘制钻孔图形并控制钻床在工件上钻孔,可精确控制钻孔位置及钻孔深度,自动进行同一工件上多处位置不同深度孔的钻取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2、钻头,3步进电机II,4、丝杠I,5、连轴器,6、红外传感器,7、步进电机I,8、步进电机III,9、计算机,10、底座,11、溜板II,12、丝杠II,13、溜板I,14驱动电路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自动进给钻床,如图1所示,底座10的前半部分安装丝杠I 4和步进电机I 7,丝杠I 4与步进电机I 7通过连轴器5连接,溜板I 13可沿底座10上平行于丝杠I 4的滑道滑动,并与丝杠I 13配合,步进电机I 7转动可带动溜板I 13相对于底座10的纵向运动,溜板II 11上安装有丝杠II 12和步进电机II 3,丝杠II 12与步进电机II 3通过连轴器5连接,溜板II 11可沿溜板I 13上相对于丝杠II 12的滑道滑动,并与丝杠II 11配合,步进电机II转动可带动溜板II 11相对于溜板I 13的横向运动,工件固定在溜板II 11上,步进电机I 7和步进电机II 3分别控制溜板I 13和溜板II 11运动,可精确控制溜板I 11上所安装工件在二维平面内运动,底座10后半部分安装支架1,支架1上安装有步进电机III 8和钻头2,步进电机III 8用于控制钻头2竖直方向上的运动,可控制钻头2在工件上钻孔以及钻孔的深度,底座10上同时安装有两个红外传感器6,用于检测工件是否超出允许运动范围,对钻床起保护性作用及调零,所有步进电机和红外传感器6均通过数据线与驱动电路盒14连接,同时驱动电路盒14通过数据线与计算机9连接,计算机9发出数据信息到驱动电路盒14,数据电路盒14内部的芯片分析计算机9下传的数据并根据信息控制驱动电路,控制步进电机转动,实现计算机14对钻床运动机构的控制及钻孔工序,可以利用计算机14上的相应软件绘图并驱动钻床,从而达到控制钻床自动进给并精确钻孔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礼学,未经徐礼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589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型钻头复合结构
- 下一篇:外仿形钢管平头倒棱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