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圆形薄膜电容器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43669.8 | 申请日: | 2009-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6259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贺正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4/33 | 分类号: | H01G4/33;H01G4/32;H01G4/0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圆形 薄膜 电容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容器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带内衬芯管的圆形薄膜电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圆形结构的薄膜电容器除了部分大尺寸的电容器内衬事先成型的芯管外,其余均没有内衬芯管。主要是因为小尺寸的电容器,增加内衬芯管会明显增加电容器的体积,加大工艺难度及技术复杂度,显著增加生产成本。
对于没有内衬芯管的圆形结构的电容器,在加温收缩定型及电场应力的作用下,会使电容器的内圈逐渐变得松弛,电性参数下降,影响产品性能,特别是交流电路中的电容器,在持续的交变电应力作用下,内圈薄膜容易松弛,膜间进入空气、耐压下降甚至被电压击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圆形薄膜电容器,该电容器包括内衬塑料芯管,以及由卷绕在内衬塑料芯管上的薄膜形成的电容体。所述内衬塑料芯管厚度为0.2~1.2毫米,并与薄膜介质为同一种材料。
其中,薄膜为聚丙烯、聚苯硫醚、聚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中的一种塑料薄膜。且其厚度为1微米~25微米,层数为1~4层。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无内衬芯管的薄膜电容器的内圈松弛问题,提高了电容器的质量及长期可靠性。并使电容器的塞心更容易、内应力更均匀,电容器产品的一致性更好、可靠性更高、寿命更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加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我们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更详细说明。
参阅图1、图2,一种圆形薄膜电容器,该薄膜电容器在电容器卷绕过程的起始阶段,对卷绕到卷芯1上的内包封薄膜2外表面进行加热,使薄膜2层间热熔粘合,形成一个壁厚0.20~1.20毫米的空心塑料管3即内衬塑料芯管,空心塑料管3尺寸随卷芯1同步变化,不受电容器的的尺寸限制,在加热装置4离开后,内衬塑料芯管就已经成型。
本实用新型利用有机薄膜的热熔软化粘合特性,在电容器芯子卷绕的起始阶段,将内圈的薄膜2表面快速加热到热熔温度,使卷绕到卷芯1上的薄膜2内外表面逐圈粘结形成。由于只是薄膜2的外表面热熔,当热熔的外表面与内表面接触粘合时,热量快速传递给内表面,热熔表面的温度迅速下降,致使卷绕到卷芯1上的柔软的薄膜2很快就变得象塑料芯管硬。
其中,内包封薄膜2为聚丙烯、聚苯硫醚、聚酯、聚苯乙烯、聚碳酸酯中的一种塑料薄膜。且其厚度为1微米~25微米,层数为1~4层。
芯管的内径随所选的卷芯1的直径变化,热封形成内衬塑料芯管的壁厚由卷绕薄膜2的厚度、卷绕圈数及热封时间决定。内包封薄膜2的厚度为10微米,热封形成的芯管壁厚为0.3毫米,则需要热封的圈数N=(0.3×1000)÷10=30圈。产成品的外径越大,芯子内圈的应力越大,所以,芯管的壁厚可以随产品直径的大小成比例的适当增减,壁厚控制在0.2~1.2毫米之间为佳。
同时要注意内封加热装置4的温度和压力是决定内衬芯管能否成型的关键因素,温度过高或压力过大,形成的芯管壁厚不均匀,有明显的凹凸痕迹;温度过低或压力过小,层间不能有效的粘合,形成的芯管比较松散,难以承受电容器内圈的应力。由此可见内封加热装置4的温度和压力需要根据设备的状况现场调试确定,并根据季节适当调整。
操作过程中,首先按内衬塑料芯管的壁厚要求计算热封塑料薄膜的圈数;其次按薄膜电容器的设计要求配置好所需的薄膜材料;然后给自动卷绕机挂膜并设置相应的的卷绕控制参数,与通常的参数设置的区别在于:内包封的圈数及热封装置不能使用默认设置,必须按计算参数逐项设置;接着试绕制内衬芯管:调整热封温度及压力,保证薄膜内外表面粘结的同时,热封形成的芯管外表面光滑无毛刺;最后芯管成型满足要求后,按设置的参数要求绕制电容器。
本实用新型中的内衬塑料芯管与电容器的薄膜介质为同一种材料,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能,对于加温定型的热收缩应力及交变电场的弛张应力导致的内圈受力不均问题,都能通过热封形成的内衬塑料芯管得到解决,对内圈薄膜形成均匀有效的支撑,使电容器的内应力基本均匀一致,有效的避免了内圈薄膜的松弛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4366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弹簧操动机构
- 下一篇:一种变压器引线弯折制作夹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