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低压导线收放线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41488.1 | 申请日: | 2009-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411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04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光;袁盛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11/02 | 分类号: | H02G11/02;H02G1/06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仿卫 |
地址: | 21500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低压 导线 放线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力施工现场用收放线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行线路施工撤放导线时,由于地形、交叉跨越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只能采用人工撤放导线的方法,该种方式在回收旧导线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而且收回来的导线散乱无章,既占用空间又不便于回收利用。即使采用卷扬机收线,也不可避免上述问题,同时,卷扬机现场工作时,产生较大的噪声,不宜长时间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收放线效率较高的收放线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低压导线收放线装置,它包括两转盘、连接两转盘的螺杆,且所述的螺杆的一端在使用时固定在现场车轮上。
更进一步地,靠近轮胎一侧的转盘外径稍大于轮胎的外径,使用时,该转盘卡紧在轮胎的外周上。
所述的螺杆可拆卸地与所述的两转盘相连接。
每个所述的转盘包括用于卡设在轮胎上的外环、位于外环内侧且与外环同心设置直径小于外环直径的内环、焊接在内环与外环之间的弧形连接条,所述的内环还径向焊接有用于螺杆穿过的连接片。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收线装置,在使用时,利用现场车辆资源,将该装置固定在车轮上,将车轮腾空,收线时,将收线端系在转盘上,驱动车辆,使得车轮带动转盘转动,从而将旧线绕设到转盘上,这样使得旧线成捆放置,节省了存放空间;在放线时,通过该装置将引线先搭接到各线杆上,然后将新线与引线相接,继而启动车辆,将引线收回,此过程可保证新线的张弛度,而且效率较高。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分解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状态示意图;
其中:1、转盘;11、外环;12、内环;13、弧形连接条;14、连接片;2、螺杆;3、轮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举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内容: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低压导线收放线装置,包括两转盘1、连接两转盘1的螺杆2,每个转盘1包括用于卡设在轮胎3上的外环11、位于外环11内侧且与外环11同心设置直径小于外环11直径的内环12、焊接在内环12与外环11之间的弧形连接条13、径向焊接在内环12上的连接片14。
螺杆2有两个,在连接片14上开设有用于螺杆2穿出的孔,在使用的时候,螺杆2一端分别穿过两转盘的连接片14,并固定安装在车辆的轮胎3上,螺杆2的一端通过螺母固定在外侧的转盘连接片上。
为了使得该收放线装置运行的更加稳定,转盘1的外环11直径稍大于车辆轮胎3的外径,使用时,外径11卡紧在轮胎3的外周上。
具体使用如下:
在某一线路需要撤放导线时,选取线路一端为放线端,支好放线支架,另一端为收线端,将现场车辆的后轮腾空,然后将该收线器与车辆的车轮连接,使车辆驱动轮与线路方向一致。驱动车轮转动,从而在车轮的带动下,导线不断地绕设到螺杆上,当收线完毕,导线在螺杆上形成一团,将一端转盘从螺杆上拆下,即可取下绕设成团的导线。
本实用新型收放线装置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该收放线装置缩短了撤放导线的时间;
(2)、提供了施工的安全性,可准确控制好导线的收放速度和驰度,跨越道路房屋时导线可不掉落至危险高度,也不会与其它弱电线路摩擦,从而避免损伤其它线路;
(3)、节约人力,采用人工放线时,旧导线放下后只能暂时放至杆下或路边,往往造成遗失,采用该装置收线,只需在放线结束时从放线器上拆下即可,不需人工收线,也增加了旧导线的可利用性,放新导线时,由于准确控制了新导线的驰度,放线时对新导线的浪费大大降低,节约了线路施工的成本。
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进行了说明,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公司,未经江苏省电力公司苏州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4148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