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钢骨混凝土转换梁模板组合支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38213.2 | 申请日: | 2009-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1473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0-27 |
发明(设计)人: | 李扬;蔡健;张明星;陈万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南理工大学;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7/18 | 分类号: | E04G17/18;E04G1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一新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20 | 代理人: | 陈振华 |
地址: | 5106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钢骨 混凝土 转换 模板 组合 支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模板支撑装置,特别是一种钢骨混凝土转换梁模板组合支撑装置,主要是利用型钢骨框架来承受自身的模板、施工荷载、混凝土、钢筋重量的模板体系,适用于建筑结构施工。
背景技术
高层建筑转换层由于跨度大,其承受的竖向荷载很大,致使构件截面大,连续施工过程复杂、强度大,这给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而模板支撑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施工的工期、成本、安全乃至工程质量。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型钢混凝土大梁具有自重及施荷载较大,钢筋密集、支模高等特点,要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合理的模板支撑结构,以指导施工。通常的做法有一次性支模、荷载传递法支模和叠合浇筑法支模三种。一次性支模需要大量模板支撑材料(往往一直支撑到底层地面或者地下室地板),荷载传递法支模支撑楼板的数量要通过计算来确定,必要时要同设计单位商量对楼板设计进行更改,施工过程较复杂,叠合浇筑法支模具有选择性,通用性差。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骨混凝土转换梁模板组合支撑装置,将吊挂支模和荷载传递法支模相结合,其利用型钢梁骨框架及梁底竖向支撑件来承受自身及模板、施工荷载、混凝土、钢筋的重量,结构合理,稳定性好,安全可靠,从而达到节省材料、降低施工费用和加快施工进度目的。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
一种钢骨混凝土转换梁模板组合支撑装置,包括型钢梁、底横梁、钢管、吊挂件、模板、螺母,型钢梁横跨在支柱上,其特征是吊挂件上端固定在型钢梁腹板两侧的加劲肋板上,下端穿过梁底模板并通过螺母固定在底横梁上;在底横梁下面设置由竖向钢管和横向钢管组成的竖向支撑件,竖向支撑件的竖向钢管顶部支撑在底横梁底部的两端,通过吊挂件和竖向支撑件,将横梁模板支撑体系支撑起来。
本装置在底横梁与连接的螺母之间设有钢垫板,在底横梁上设有与吊挂件相对应的孔。
吊挂件的螺母为双螺母,以确保连接的可靠性;底横梁为槽钢。
本装置型钢梁两侧边的模板间设置对拉螺栓,在对拉螺栓端部的模板上设置双钢管和连接扣,通过对拉螺栓和连接扣将两边的模板定位拉紧。
本装置的吊挂件和支撑件沿型钢梁纵向按一定间距设置,所设置的加劲肋板的数量与吊挂件数量相等,以保证其支撑力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型钢梁自承重和支撑件支撑相结合的吊模支撑结构,节省了材料用量,降低施工费用,同时加快施工进度,并减少了对下部结构的不利影响,本装置结构新颖、安全可靠,便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照附图,具体说明其结构。
在图1中,本支撑装置的型钢梁1横跨在支柱上,在型钢梁腹板两侧的加劲肋板2上焊接有吊挂件3,吊挂件的下端穿过梁底模板10并通过双螺母6固定在底横梁4上;在底横梁4的下面设有由竖向钢管9和横向钢管7组成的竖向支撑件,支撑件的竖向钢管顶部接触并支撑住底横梁,各个支撑件间通过钢管8连接,从而构成支撑件整体结构,本装置通过吊挂件和竖向支撑件将整个梁模板支撑体系支撑起来。
本装置的底横梁与连接的双螺母之间设有钢垫板5,以增强支撑吊挂的稳定性和整体牢固性。横梁侧面的模板13通过对拉螺栓11及设于对拉螺栓端头的双钢管15定位拉紧,双钢管通过连接扣12扣实在对拉螺栓端部。在侧模板里层设有胶合板14。施工时在支柱上安装型钢梁,在型钢梁上焊接吊挂件,并搭设梁底模板,在底横梁下设置竖向支撑件,绑扎钢筋,再紧固好吊挂件,支设侧模,然后分阶段浇筑混凝土16,经养护后拆除梁板模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南理工大学;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华南理工大学;中天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3821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