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耳塞式耳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33623.8 | 申请日: | 2009-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93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谢义生;杨添寿 | 申请(专利权)人: | 全艺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1/10 | 分类号: | H04R1/10 |
代理公司: | 昆山四方专利事务所 32212 | 代理人: | 盛建德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耳塞 耳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耳机,尤其是一种耳塞式耳机。
背景技术
传统的耳塞式耳机由塞体定位塞挂于耳甲腔内,喇叭设于壳体内,塞体几乎封闭耳甲腔,喇叭大小受壳体空间限制,同时声音只能从塞体发出由耳甲腔直接进入外耳道,长期使用时由于耳机发出的音声音压直接对耳膜冲击而易造成耳膜损伤。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耳塞式耳机,该耳塞式耳机可使设计耳机的音量和音质的选择空间更大,且可有效避免音压直接对耳膜冲击而造成耳膜损伤。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耳塞式耳机,包括壳体和喇叭,以耳机的发声面为前面,所述壳体前部为塞体,所述塞体前端面上设有若干发声孔,所述壳体后部联通固设有一音响共振箱,所述音响共振箱的前端面上设有若干发声孔,所述喇叭固定容置在壳体和音响共振箱中的至少其一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音响共振箱内固定容置有无线信号收发组件(如蓝牙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以使用方向为基准:所述音响共振箱的若干发声孔开设在所述塞体上方的音响共振箱前端面上,使用时该音响共振箱的若干发声孔恰好处于耳甲艇部位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喇叭固定容置在所述音响共振箱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以使用方向为基准:所述塞体的前部呈上部截除部分面积的圆形体,使用时塞体定位挂设于耳甲腔内,由于塞体较原有技术于上部截除了部分面积,从而塞体不会封闭耳甲腔,保证了喇叭的声音可从塞体上部与耳甲腔之间的间隙中顺利进入入外耳道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以使用方向为基准:所述塞体前部的外轮廓形状为:下轮廓为优弧,上轮廓为直径小于所述优弧的劣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为传统耳塞式耳机的壳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音响共振箱内可容置无线信号收发装置,如蓝牙等,可使普通耳机成为无线耳机使用;喇叭可设置于音响共振箱内,从而使喇叭大小不受壳体空间限制,可使设计耳机的音量和音质的选择空间更大;又塞体的前部呈上部截除部分面积的圆形体,使用时喇叭的声音从塞体上部与耳甲腔之间的间隙中进入外耳道内,有效避免了音压直接对耳膜冲击而造成耳膜损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另一角度示意图;
图3为传统耳塞式耳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种耳塞式耳机,包括壳体1和喇叭,以耳机的发声面为前面,所述壳体1前部为塞体11,所述塞体前端面上设有若干发声孔20,所述壳体1后部联通固设有一音响共振箱2,所述音响共振箱2的前端面上设有若干发声孔20,所述喇叭固定容置在壳体1和音响共振箱2中的至少其一内。
所述音响共振箱2内固定容置有无线信号收发组件(如蓝牙等)。
以使用方向为基准:所述音响共振箱2的若干发声孔20开设在所述塞体11上方的音响共振箱2前端面上,使用时该音响共振箱的若干发声孔恰好处于耳甲艇部位内。
所述喇叭固定容置在所述音响共振箱2内。
以使用方向为基准:所述塞体11的前部呈上部截除部分面积的圆形体,使用时塞体定位挂设于耳甲腔内,由于塞体较原有技术于上部截除了部分面积,从而塞体不会封闭耳甲腔,保证了喇叭的声音可从塞体上部与耳甲腔之间的间隙中顺利进入外耳道内。
以使用方向为基准:所述塞体11前部的外轮廓形状为:下轮廓为优弧,上轮廓为直径小于所述优弧的劣弧。
所述壳体1为传统耳塞式耳机的壳体。
音响共振箱2内可容置无线信号收发装置,如蓝牙等,可使普通耳机成为无线耳机使用;喇叭可设置于音响共振箱2内,从而使喇叭大小不受壳体空间限制,可使设计耳机的音量和音质的选择空间更大;又塞体11的前部呈上部截除部分面积的圆形体,使用时喇叭的声音从塞体11上部与耳甲腔之间的间隙中进入外耳道内,有效避免了音压直接对耳膜冲击而造成耳膜损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全艺电子(昆山)有限公司,未经全艺电子(昆山)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336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