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热回收新风机组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33059.X | 申请日: | 2009-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03085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俞卫刚;沈晋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3/00 | 分类号: | F24F3/00;F24F12/00;F24F13/3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回收 新风 机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处理系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空调水系统的新风处理机组。
背景技术
在日常的生活中(建筑中),空调通风系统用于实现相应的温度、湿度、清洁度和无菌程度控制要求,以提供所需的卫生、安全、舒适的空气环境控制。现有的空调系统,大多采用一次回风或者二次回风的方式,各房间的空气通过回风风管在空调箱内混合、处理后,再重新送入各个房间,极易造成污染的横向扩散,引起交叉感染,也就是说只要在一个房间内存在病毒、细菌,很容易通过空调回风管道和送风系统,迅速在整个大楼内传播开来;其次,空调系统的凝结水处理不当,会引起的水患,是导致空调机组内微生物滋生和传播的最大隐患(水、灰尘和适合的温度为细菌繁殖提供条件)。
在常规空调的处理过程中,除湿和降温通常是耦合在一起的。常规系统的除湿和降温是通过同一个处理过程实现的,除湿是空调的主要任务之一,除湿消耗的冷量占空调总冷量的30%~50%,是空调能耗中重要组成部分。为了除湿,一般取冷冻水温度为7~12℃,有时候为了精确温湿度控制,还要对除湿后的空气进行再加热,造成空调系统能耗很高(形成很大的抵消浪费)。
典型的空调系统配置,在全年运行中往往会出现以下一些问题:
(1)为了保证建筑物湿度控制要求,在空调供冷工况下,通常把冷冻水出水温度设定为7℃(甚至更低)。过去为了保证温湿度控制,常常采用传统的一次回风再加热,如今为了节能又不得不采用二次回风,使得空调机组所需控制的机器露点更低,机器露点越低,所需的冷冻水温度也就越低,制冷剂的效能也就越低;
(2)空调期间随室外气温下降,为保证绝大多数空间空调要求与节能需要,常常提高集中供给冷冻水的水温,客观上造成除湿能力低;特别是新风除湿能力低。
(3)大型建筑内区,当建筑外区不需供冷(过度季节)或需供暖(冬季)时,一些内区仍需要供冷,故空调系统最好配置四管制空调末端,但为了节能,又只配置了二管制空调末端。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有效的办法是空调系统分区域控制。根据各区域对冷冻机的水温要求不同,就要求配置多个冷冻机系统,以满足不同区域不同的控制要求。这种分区域配置冷冻机的要求,对于既有建筑来说是比较难处理的问题之一。其次,即使新建建筑中,配置多个冷冻机也是一个难题,并且,机组配置较多,管理和运行都会比较麻烦。另一种方法,则在系统内采取混水处理,将部分回收渗到冷冻水中,可以得到温度较高的水温。这种方法实施起来比较简便,但是不经济。
针对以上问题,人们对现有的空调系统提出了改进方案:新风预处理理念和新风深刻处理。新风预处理理念是将新为风处理到不会干扰室内的状态,即室内焓值点,新风量由室内人员和室内建筑污染决定。新风深度处理的理念是“新风集中处理”、“温湿度优先控制”的理念,即要求新风作贡献,将新风处理到更低的焓值点,去消除所有湿负荷,空调末端只做降温(消除余热)。
这样的空调实施了湿度与温度分别控制。新风量及其送风参数就由湿负荷确定,其理念便是:新风承担全部潜热负荷和一部分显热负荷,剩余显热负荷由室内末端承担;新风由新风管道系统送入房间的每一区域,系统没有回风循环利用。这种回风不直接循环利用的做法也是值得提倡的,可以避免空气中细菌、病毒会通过回风系统扩散和传播,导致感染。特别是一些重要建筑(如医院)和公共场所(如地铁车站)和一些特殊时期(如SARS、甲型H1N1流感),这种做法尤为重要,但补充新风后,回风不回以利用直接排走,空调系统能耗太大。其次,新风为了能承担全部湿负荷,所以新风含湿量必须很低,或者说将新风机组的机器露点很低,要求水温很低。而室内盘管只起到降温作用,所以要求的冷冻水温度较高。如果根据传统的设计理念,则需要两个不同温度的冷冻水源,所以整个制冷系统配置起来也较为复杂。如果实现新风处理概念,提高原有系统的湿度处理能力,以改善室内空气品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的新风处理机组不能实现室内温湿度的控制要求。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热回收新风机组,通过对新风机组结构改进,能有效的解决了室内环境的温湿度控制问题,且能对排风进行能量回收,提高能源利用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3305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截止止回柱塞式防盗取样阀
- 下一篇: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演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