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纤维生头丝棒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32162.2 | 申请日: | 2009-09-1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259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7-14 |
发明(设计)人: | 杜益平;高玉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1D13/02 | 分类号: | D01D1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夏平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纤维 生头丝棒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纤维制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纤维生头用工具。
背景技术
目前特种纤维生产正在蓬勃发展,相应的生产工具也应运而生,由于特种纤维生产工艺的特殊性,与以往传统纤维的生产方法不同,特种纤维的生产速度较慢,生头路线长,同批生产的丝束量大,要求同步性高,丝束间不得缠结,整个生产过程丝束间应保持一定距离。因此要求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上头。以前的生头方法是十几根丝抓在一起进行生头,所需时间长,生产效率低,丝束之间容易缠结,最后需人工分出丝道。以生头70根丝束为例,在生头过程中不缠结的话,需要三个人在生产线上来回跑,瞻前顾后,并要人工分出丝道,需要4~5小时才能将一批丝生头完。
为解决上述问题,人们提供了多种生头工具,但均在不同方面存在各种问题。CN200480041113.0公开了一种导砂器、纤维束的横动装置和纤维束卷的制造装置,主要解决扁平纤维束的丝道稳定化而不引起单丝束间的缠结,其结构由导纱辊、棍、支承部件组成,导向辊和导丝辊偏转一定角度,使导向辊相对丝道倾斜,从而使丝束被自动导向本来的丝束方向。该专利结构复杂,不适合几十根丝束的生头。也不适合用于长生产线的生头。ZL200620107413.0公开了一种化纤卷绕生头器,其结构由手柄和多个生头钩组成,每个生头钩有一个由宽到窄的敞口,敞口的窄端与一个固定丝孔相通,能完成多丝束同步生头的动作,生产效率较高。但结构较为复杂。制作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长期以来人工分批进行生头的弊病,提供一种纤维生头丝棒以解决所有丝束可以一起生头的问题和生头过程中丝束缠结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纤维生头丝棒,包括卡槽和棒体,卡槽的一端与棒体的一端通过铰轴活动连接,在棒体与卡槽相扣合的宽面上(即在棒体宽度方向上)并排设有若干横截面为半圆形的横向凹槽。
卡槽可以为横截面为长方形的长条状,与棒体扣合时将横向凹槽封上即可;为了更加紧密地将纤维卡住,优选采用横截面呈∏型的卡槽,这种卡槽的槽宽大于(特别是略大于)棒体厚度,卡槽的槽深可以小于横向凹槽的的半径。卡槽和棒体的非铰轴端可以设有扣合时相互对应的插销的插孔,当卡槽和棒体扣合后,用一个插销(可以是固定于卡槽或棒体上的,也可以是单独的)插入卡槽和棒体的插孔中,将卡槽和棒体固定住。
卡槽和棒体需采用硬质材料,如金属材料或硬质塑料等,优选采用扁钢。具有横向凹槽的棒体宽面的宽度优选为10~100mm;棒体厚度优选2~10mm,进一步优选为5mm;棒体的长度根据生头的数目以及棒体上横向凹槽的数目决定,一般采用60~160cm,优选为90~110cm。卡槽优选采用薄钢板弯折成∏型,卡槽的长度需不大于棒体的长度,卡槽的长度以能将棒体上所有的横向凹槽覆盖为宜。
棒体上横向凹槽的数目由丝束的多少决定,每凹槽对应一丝束。横向凹槽的横截面为半圆形,该半圆形的直径应大于等于丝束直径,这样才能保证卡槽与棒体闭合时,能够将丝束封闭在凹槽内。横向凹槽的横向是指与棒体的铰轴端与手柄端连线的长度方向相垂垂直的方向。
卡槽和棒体之间由于采用铰轴活动连接,故两者之间可以张开和闭合。张开时二者之间仅通过一端的铰轴相连,闭合时,具有横向凹槽的棒体顶面与卡槽底面相接触,将横向凹槽封闭,形成从侧面看只留下一排半圆形圆洞的下半部分的结构。
丝束生头时,先将卡槽和棒体张开,每一凹槽对应一丝束将同批所有丝束分布在棒体的横向凹槽内,然后合上卡槽,用插销把卡槽和棒体固定住。所有的丝束被封闭在凹槽内,保持丝道一致,然后拿着纤维生头丝棒,绕过所有需经过的设备然后在最终的卷绕机的各个位上生头,最后只需取下插销,张开纤维生头丝棒的卡槽和棒体即可。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所有丝束可以一起生头的问题和生头过程中丝束缠结问题,大大提高了生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卡槽结构与截面示意图。
图2是棒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生头丝棒扣合示意图。
图4是生头丝棒张开示意图。
图中,1-手柄,2-插销,3-棒体,4-卡槽,5-铰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3216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斜拉驱动的连杆压力传动机构
- 下一篇:一种塔式太阳能海绵钛熔炼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