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闪蒸取热新型换热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31428.1 | 申请日: | 2009-08-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766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19 |
发明(设计)人: | 毛洪财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双良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06 | 分类号: | F28D1/06 |
代理公司: | 江阴市同盛专利事务所 32210 | 代理人: | 唐纫兰 |
地址: | 21444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闪蒸 新型 系统 | ||
(一)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闪蒸取热新型换热系统。属热交换器技术领域。
(二)背景技术
一般热交换器如图1所示(图示中为水-水换热器),放热热水和取热热水通过换热管(管壳式换热器)或换热面(板式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将放热热水中的热量传递到取热热水中,放热热水温度下降,取热热水温度升高,完成取热热水从放热热水中取热的过程。
在生产工艺中存在大量的热水余热,但部分热水存在水质问题,水中含固体颗粒、腐蚀性成分等污水(如钢渣冲渣水等)的情况时,若利用这部分热水余热,必须解决取热问题,若采用普通的换热器由于存在腐蚀问题、脏堵问题、磨损问题等无法通过实现取热过程,造成大量的热量无法利用被白白排放掉,如何解决这部分污水的取热问题,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能避免普通换热器的腐蚀、脏堵、磨损等问题,实现污水热量的提取的闪蒸取热新型换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闪蒸取热新型换热系统,包括一密闭腔体,该密闭腔体顶部引出有一不凝性气体排出管,不凝性气体排出管与和外部的抽真空装置相连,换热系统运行时,启动抽真空装置,通过不凝性气体排出管将密闭腔体内的不凝性气体抽除干净;该密闭腔体上部为气相区,在密闭腔体上部的气相区设置有取热热水换热管束,在密闭腔体上部的腔壁上设置有取热热水进口管和取热热水出口管,该取热热水进口管和取热热水出口管分别与所述取热热水换热管束的进水端和出水端相连;该密闭腔体下部为液相区,在密闭腔体下部的腔壁上接入有放热热水进口管和接出有放热热水出口管,在放热热水出口管上装置有放热热水泵。
放热热水通过放热热水进口管进入密闭腔体内,闪发出水蒸汽,同时自身温度降低,降温后的热水通过放热热水出口管被放热热水泵输送出去。闪蒸出水蒸汽在取热热水换热管束管外凝结,放出热量加热管内的取热热水。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以上方式实现放热热水和取热热水的换热过程。由于特殊放热热水中的固体等成分无法蒸发进入到气相区,此种方式避免了普通换热器的腐蚀、脏堵、磨损等问题,实现了污水热量的提取过程,使特殊热水中热量的再利用变为可能。提取出的热量可以用来制冷、供暖、工艺加热等。
(四)附图说明
图1为以往热交换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闪蒸取热新型换热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放热热水进口管1、密闭腔体2、放热热水出口管3、放热热水泵4、气相区5、取热热水进口管6、不凝性气体排出管7、取热热水换热管束8、取热热水出口管9。
(五)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闪蒸取热新型换热系统结构示意图。由图2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闪蒸取热新型换热系统,包括一密闭腔体2,该密闭腔体2顶部引出有一不凝性气体排出管7,不凝性气体排出管7与和外部的抽真空装置相连,换热系统运行时,启动抽真空装置,通过不凝性气体排出管将密闭腔体内的不凝性气体抽除干净;该密闭腔体2上部为气相区5,在密闭腔体2上部的气相区5设置有取热热水换热管束8,在密闭腔体2上部的腔壁上设置有取热热水进口管6和取热热水出口管9,所述取热热水进口管6和取热热水出口管9分别与所述取热热水换热管束8的进水端和出水端相连;该密闭腔体2下部为液相区,在密闭腔体2下部的腔壁上接入有放热热水进口管1和接出有放热热水出口管3,在放热热水出口管3上装置有放热热水泵4。放热热水通过放热热水进口管进入密闭腔体内,闪发出水蒸汽,同时自身温度降低,降温后的热水通过放热热水出口管被放热热水泵输送出去。闪蒸出水蒸汽在取热热水换热管束管外凝结,放出热量加热管内的取热热水。
以上液体闪蒸取热新型换热系统的取热热水也可以是其他需要加热的液态介质、气态介质。放热热水也可以使其他液态放热介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双良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江苏双良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3142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