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置式破结块环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28067.5 | 申请日: | 2009-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2481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23 |
发明(设计)人: | 陈海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海滨 |
主分类号: | C05F17/00 | 分类号: | C05F17/00;C05F7/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天力专利事务所 42208 | 代理人: | 冯卫平;程祥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置 结块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破结块环,尤其是涉及一种内置式破结块环的新结构。
背景技术
污泥堆肥处理即利用自然界广泛分布的细菌、放线菌、真菌等微生物,有控制地促进堆肥中可降解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的微生物学过程。经发酵处理的产品称为污泥堆肥物。根据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对氧气不同的要求,可以把发酵工艺分为好氧和厌氧两类。从堆肥物料在反应系统内的状态来分,还可分为动态发酵和静态发酵。本发明涉及的属好氧技术范畴。
城市污水厂排出经常规浓缩处理后的污泥含水率通常高达75%以上,将其进行高温堆肥时,污泥原料在发酵仓中极易结块,因而消弱、阻碍通风供氧,减缓甚至阻断耗氧发酵进程。
解决上述问题的传统方法是在污泥原料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秸秆、花生壳等蓬松物料,以改进其透气性;同时加大机械通风系统的风压风量。这些对策一则受蓬松物料来源的限制,二则会增加能耗及费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城市污水厂排出经常规浓缩处理后的污泥含水率通常高达75%以上,将其进行高温堆肥时,污泥原料在发酵仓中极易结块,因而消弱、阻碍通风供氧,减缓甚至阻断耗氧发酵进程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防止污泥原料结块,增加料堆透气性,进而改善和优化堆肥工况,加速堆肥进程的内置式破结块环。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添加原料受蓬松物料来源的限制,增加能耗及费用增加等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提高处理效率高,减少能源消耗,又不会改变个环节工艺设备结构的原有结构尺寸和布局,便于控制管理的内置式破结块环。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
内置式破结块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式破结块环的形状为柱形圆环,所述柱形圆环直径为80~150mm,柱形圆环(1)壁厚为10~20mm,柱形圆环高度与直径的比例为1.0~1.2。
在上述的内置式破结块环,所述的柱形圆环表面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圆孔,所述的圆孔(2)孔径为15~30mm。
在上述的内置式破结块环,所述的圆孔的开孔率为20%-40%。
在上述的内置式破结块环,所述的柱形圆环两端环内边成30~45度倒角,倒角高5~8mm,所述的圆孔为花孔,所述的花孔外侧成30~45度倒角,倒角高3~8mm。
在上述的内置式破结块环,所述的柱形圆环采用聚乙烯管或低密度聚乙烯管或高密度聚乙烯管制成。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1.防止污泥原料结块,增加料堆透气性,进而改善和优化堆肥工况,加速堆肥进程;2.提高处理效率高,减少能源消耗、节约资源,又不会改变各个环节工艺设备结构的原有结构尺寸和布局,便于控制管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图中,柱形圆环1、圆孔2、花孔3。
实施例:
内置式破结块环,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置式破结块环的形状为柱形圆环1,所述柱形圆环1内壁直径D为80~150mm,柱形圆环1高度与直径的比例为为1.0~1.2,柱形圆环1壁厚δ为10~20mm。柱形圆环1表面设置有若干均匀分布的圆孔2,所述的圆孔2孔径为15~30mm。圆孔2的开孔率为20%-40%。柱形圆环1两端环内边成角度α为30~45度倒角,倒角h1高5~8mm,所述的圆孔2为花孔3,所述的花孔3外侧成角度β为30~45度倒角,倒角h2高3~8mm。柱形圆环1采用聚乙烯管或低密度聚乙烯管或高密度聚乙烯管制成。开孔率为外壁的圆孔2的面积占柱形圆环1外壁的面积的百分比。
在本实用新型中,内置式破结块环在污泥原料送入堆肥仓之前与其混合(如在滚筒式混料机内);配置数量为:内置式破结块环容积占堆肥仓内物料的10%~15%。本实用新型能重复使用:混有内置式破结块环的混合堆肥物料出仓后,首先用滚筒筛或振动筛或具有相似功能的筛分机械将其分离,以供重复使用。所选筛分机械的筛孔孔径应小于破结块环外径,理想筛孔D筛为(0.6~0.95)D环外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海滨,未经陈海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806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