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经皮穿刺胸腔闭式引流器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27050.8 | 申请日: | 2009-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1618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30 |
发明(设计)人: | 邹秀丽;赵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邹秀丽 |
主分类号: | A61M1/00 | 分类号: | A61M1/00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杨琪 |
地址: | 252000 山东省聊城***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穿刺 胸腔 引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经皮穿刺胸腔闭式引流器装置,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危重病人胸腔积液引流一般采取请胸外科协助切开放置胸腔闭式引流,其存在以下弊端:1、必须切开引流,此种引流器管径粗大,对病人的创伤较大,易引起继发性出血,感染甚至易造成脓胸;2、管周无刻度显示,长时间引流的病人因翻身、活动,躁动时可造成引流管的移位,从而医生对引流管在胸腔的深度无法正确判断,往往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额外增加了医师的工作量及病人的经济负担;3、在对患者进行长期、持续引流时,无法对引流量及速度进行精确调控,容易造成危重患者复张性肺水肿;4、在重症医学科(ICU)有大量需要做胸腔闭式引流的患者,而且病情危重常累及多个脏器和系统,当合并大量胸腔积液时更是急需处理,而请胸外科医师会诊,很难能在第一时间赶到处理病人,耽误危重病人的抢救时机。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中的胸腔闭式引流并不能满足临床ICU实际工作的需求,ICU医师急需一种创伤小、操作简便、易于监测的胸腔闭式引流器。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操作简单、创伤小、结构设计合理且适用于ICU医师操作的经皮穿刺胸腔闭式引流器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经皮穿刺胸腔闭式引流器装置,包括鞘管、引流管,其中,鞘管前端为尖端,尖端侧部设有侧孔,鞘管上设有皮肤固定器,鞘管为双腔,鞘管后端设有两个分叉,分别连通一个腔,鞘管后端设有两个分叉,其中一个分叉的末端被肝素帽封闭,另一个分叉与引流管连接。
所述引流管上设有速度调节器,可对引流的速度进行精确调控或关闭。
所述鞘管后端的分叉上均设有管夹。
所述鞘管上刻有刻度。
所述经皮穿刺胸腔闭式引流器装置还包括穿刺针和导丝,其中,穿刺针包括针体,针体后端设有用于连接注射器的接口和与导丝相配合的尾孔;所述导丝为长度为25~30cm、截面直径为2mm的金属丝,其与鞘管上的侧孔、穿刺针上的尾孔相配合。
所述经皮穿刺胸腔闭式引流器装置还包括扩张器,扩张器前端为锥形,后端为圆柱形,扩张器中空,与导丝相配合。
使用时,操作如下:
1)在皮肤穿刺点常规消毒铺洞巾局麻后,用常规注射器接穿刺针上的注射器接口,在负压吸引下缓慢进针,当积液涌入注射器时停止进针;
2)由穿刺针尾孔引入导丝进入胸腔,穿刺针尾孔外导丝长约5~10cm(穿刺针长约10cm),固定导丝位置,拔出穿刺针,此时只有导丝在胸腔内;
3)将导丝尾端伸入扩张器前端,并穿过扩张器,然后将扩张器沿导丝向前推,扩张皮肤及皮下组织;
4)退出扩张器,将导丝尾端伸入鞘管尖端,并从鞘管侧孔中伸出,沿导丝将鞘管置入胸腔内,鞘管尖端和侧孔均可引流胸腔积液,置入胸腔内的鞘管长度以5~10cm为宜;
5)拔出导丝,随即以管夹夹闭鞘管的两个分叉,用无菌敷贴保护穿刺点,并通过皮肤固定器固定鞘管于皮肤上,然后用肝素帽封管(封住不与引流管连接的鞘管分叉尾端),病人需要冲洗或注射药物时才能打开;将引流袋连接在引流管上,此时,便可以进行胸腔积液的引流了。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特征有:1、避免手术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穿刺只要通过穿刺针及鞘管即可;2、鞘管上标有刻度,使医生对引流管在胸腔的深度能够容易地做出正确判断,从而无需借助影像学检查,降低了医师的工作量及病人的经济负担;3、鞘管上设有侧孔,可充分引流胸腔积液;4、在引留管的近端配有固定装置,可利用外科缝合线,将导管固定于皮肤;5、双腔鞘管,一腔用于胸腔积液引流,另一腔用于冲洗,感染和肿瘤病人化疗时注射药物使用;6、引流管上设有速度调节器,控制引流量及速度;7、配有专用的穿刺针和导丝,ICU医师单人即可在短时间完成操作。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并发症少、成本低,操作简单安全,且可由ICU医师独立完成,利于危重病人的抢救,也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也可用于门诊患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穿刺针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导丝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扩张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鞘管及引流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穿刺针;2、导丝;3、扩张器;4、鞘管;5、引流管;6、针体;7、接口;8、尾孔;9、尖端;10、侧孔;11、刻度;12、皮肤固定器;13、肝素帽;14、管夹;15、速度调节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邹秀丽,未经邹秀丽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70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