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净化水絮凝池压力平衡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0920224925.9 | 申请日: | 2009-08-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822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5-26 |
| 发明(设计)人: | 毛允明;陈海涛;栾好峰;曹金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毛允明 |
| 主分类号: | B01D21/08 | 分类号: | B01D21/0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6071 山东省潍坊市青州市八***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净化 絮凝 压力 平衡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净化设备,确切的讲是一种净化水絮凝池压力平衡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对饮用水的要求提高,农村也实行了自来水工程。而随着新材料的广泛使用,自来水净化系统的主要部分絮凝池也由过去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向着新型的轻质、复合材料发展。尽管混凝土结构在应用中仍然是占主导地位,但是,存在着占地面积大,施工周期长,建设投资大,不容易改造、扩容等等问题,正在被人们逐渐的认识到;而钢结构,由于其相对占地面积较小,容易扩容,可以工厂化制造等,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但是,钢结构在使用中存在着腐蚀问题,而防腐工程的工作量很大,特别是絮凝池,由于竖向絮凝池的高度一般都超过4米,甚至达到12米,横截面一般为1米的矩形,因此很多人称其为絮凝井。这样,絮凝池成型以后的防腐处理很难进行,由于防腐工作很难做好,运行过程中就会由于锈蚀而产生故障,从而影响到供水的正常进行。中国专利88102816号中即公开了这种结构的絮凝池,并推荐采用混凝土或者钢结构。
新型的轻质材质,例如聚氯乙烯(PVC)板材、玻璃钢材料、经过复塑防水处理的复合板,都具有很好的结构和加工性能,可以用作制造絮凝池,而且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不用防腐就可以很好的在水中工作。但是,轻质材料大都存在着抗压强度较低的特性。在净化水系统开始工作的注水阶段和在运行当中发生沉淀池突然泄漏故障或者是系统排空时絮凝池内贮存的水对轻质材质的絮凝池板壁产生很大的压力,这个压力超过了轻质板材的抗压极限,就会将絮凝池板壁的轻质板材压裂,造成絮凝池结构破坏,无法正常工作。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人对这一现象做了认真地研究,提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目前存在的采用新型轻质材质的絮凝池承压能力小,在使用中容易被压坏的缺陷和不足而提出来的。即提供一种净化水絮凝池压力平衡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样实现的,该净化水絮凝池压力平衡装置,具有一组由下通孔[2]和上通孔[3]连通的絮凝池[1],其特征在于在具有上通孔[3]絮凝池壁[9]的下部的壁板的两个表面各至少具有一个均压阀[5]。
均压阀[5]与絮凝池壁[9]的壁板的接触面由密封圈[8]封闭,均压阀[5]与密封圈[8]相对的另一面具有配重[7]。
均压阀[5]由铰链[6]固定连接在絮凝池壁[9]的下阀孔[4]上部的壁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的技术效果是:当絮凝池采用轻质的新材料时,可以避免在第一次注水和在运行当中突然发生沉淀池突然泄漏或者系统排空的故障时絮凝池内贮存的水产生的压力对絮凝池壁的破坏。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可以替代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絮凝池的内部絮凝区的土建工程,节约材料和建设周期。将传统的预制混凝土结构的絮凝池(井)工艺,变为装配式絮凝池的施工工艺,大大节约了建设的周期。而且,还可以将现有技术中的絮凝池的混凝土池壁的240毫米的厚度,减少为壁厚为10或20毫米的轻质、复合材料,这样絮凝池横截面的每个边将增加约220或230毫米,以1米乘1米的混凝土絮凝池为例:每边长变为1.22米,截面面积由1平方米增加为:1.4884平方米。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主视图,是附图2中的A-A的剖视图,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附图3是附图2中的B-B剖视放大图,附图4是附图2中的各符号的说明列表。在附图中的序号描述为:1、絮凝池,2、下通孔,3、上通孔,4、下阀孔,5、均压阀,6、铰链,7、配重,8、密封圈,9、絮凝池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中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和使用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中的实施例,仅仅是为了帮助理解和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参数,并不仅仅限制于附图中的实施例的结构。
参照附图,絮凝池的结构形状可以如附图1和附图2种所示的结构,具有a、b、c、d、e、f、g、h、i共计9个单体的絮凝池。由于絮凝池的高度远大于其横截面的长度和宽度,也有人称为絮凝井。其中,a和b,c和d,e和f,g和h通过下通孔[2]连通,其池与池之间的水流方向如附图2中的单箭头所示。b和c,d和e,g和h,h和i通过上通孔[3]连通,其池与池之间的水流方向如附图2中的弯箭头所示。各絮凝池中的水流方向如附图4的表中所说明的,⊙表示水流向上,表示水流向下。絮凝池的结构也可以类似于中国专利88102816号公开了的结构。或者根据《给水工程》、《给排水设计手册》提供的公式和参考数据以及实际净化水工程需要设计确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毛允明,未经毛允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492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海带米饭包食品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控烟系统及控烟POS收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