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梯形安瓿有效
申请号: | 200920220886.5 | 申请日: | 2009-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49267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2 |
发明(设计)人: | 高希泉;薛颖;王锡莹;王丽晴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J1/06 | 分类号: | A61J1/06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3 | 代理人: | 关永琴 |
地址: | 300382***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梯形 安瓿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药品包装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医疗用新型塑料注射梯形安瓿。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制药厂生产的注射安瓿均为玻璃安瓿,玻璃安瓿存在许多安全性隐患。隐患1:玻璃安瓿在使用时需掰断安瓿,因玻璃的易碎性,使在掰断安瓿同时带出大量玻璃碎屑,使玻璃碎屑直接进入药物中,人眼对微粒分辨是50微米以上,因人体毛细血管直径仅有7微米左右,大量不可视玻璃微粒随药品输入人体,具有“隐匿性微粒污染”危害,而这种微粒危害具有潜在性和持久性,主要表现为:
所在区域肌肉,静脉组织内的无菌性炎症,表现为局部红,肿,痛,硬结,血栓性静脉炎。
随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微粒滞留在肺内,刺激引起巨嗜细胞增殖形成肺内肉芽肿,肺水肿,如:引起肺毛细管广泛栓塞致ARDS(成人呼吸窘迫综合症)发生,引起死亡。
MODS(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症)/ARDS的主要病理机制是微循环障碍,微粒可成为血栓或炎症聚集的中心。
堵塞局部微小血管,造成供血不足,组织缺氧,引起肿瘤;血液中微粒碰撞作用,引起血小板减少;大量微粒刺激产生致热原,引发热原样反应。
隐患2:玻璃安瓿生产工艺在热封时,高温熔化玻璃拉封,使瓶内空气受热膨涨,熔封降温后由于空气的热胀冷缩,使安瓿内产生负压,当开启玻璃安瓿时,瞬间将吸入大量空气开启时吸入空气,将导致空气中的细菌或附着在玻璃微粒上的细菌混入,会污染输液,人体输入少量被细菌污染的输液可引起菌血症和中毒性休克。
隐患3:不能提供安全的医疗防护,玻璃开启的断口锐利,易划伤操作人员,导致细菌或疾病感染。
隐患4:由于玻璃安瓿标识采用印刷,因此喷印不清是导致给药错误的原因之一。
隐患5:玻璃折断时也会产生大的碎屑,飞溅在操作台上,污染操作台面和环境。
隐患6:玻璃安瓿壁薄易碎,不便于运输和回收利用。
对玻璃安瓿与塑料安瓿按临床使用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进行检测,其测定值详见表1。
表1玻璃安瓿与塑料安瓿按临床使用是产生的不溶性微粒结果
目前中国药典只对大输液规定热原,不溶性微粒控制,而对小针剂,粉针剂无规定。特别是临床目前取药操作采用倒置抽吸药液法,导致药液接触安瓿断口,而断口处玻璃微粒最多,如玻璃安瓿在使用中产生大量微粒,对患者治疗的安全性有影响。
我国于1984年从日本引进将聚乙烯材料做为输液用包装材料引进到中国的企业,塑料容器的诞生弥补了玻璃容器“易破碎、笨重”的缺陷,因此在注射剂领域开始了一场容器革命,中国开始生产塑料容器(塑料瓶)的输液。塑料瓶的顶盖装置是橡胶包裹,做为输液用即方便又可靠。相继又开发出作为注射用安瓿制剂的蒸馏水及生理盐水10ml、20ml容器上市,从而使塑料容器装制剂取代了玻璃制安瓿制剂。使小针包装出现了塑料安瓿取代玻璃安瓿的局面。但是塑料安瓿的顶盖不方便开启,是需要进一步改善。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如上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梯形安瓿,即方便开启又安全。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塑料梯形安瓿,其特征是选用树脂材料制成,是由从侧面看为梯形的瓶体8上部形成锥形台3,锥形台3上部形成圆形瓶颈4,瓶颈4上部形成直颈大于瓶颈4直颈的圆形瓶颈9,在瓶颈9上两侧面设置凸起10,凸起10的正面与开启板5的正面平行,在瓶颈9上部设置瓶口封闭线8,在瓶口封闭线8上部形成圆形顶盖7,顶盖7的直颈与瓶颈9的直颈相同;顶盖7上部中间部位垂直设置一长方板形开启板5,开启板5上部壁厚下部壁薄,开启板5下部中间部位设置凹陷箭头标记6,瓶颈9下部至瓶底两侧设置加强肋11,加强肋11与开启板5在同一条线上。
所述的新型塑料梯形安瓿,其特征是所述的树脂材料是聚丙烯或聚乙烯。
本实用新型新型塑料梯形安瓿的优点:
塑料梯形安瓿生产工艺采用无菌工艺,制瓶/灌装/封合一体化,与目前市场上的玻璃安瓿有较大区别,详见表2。
表2塑料安瓿与玻璃安瓿生产工艺对比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088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