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污泥自动排放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20468.6 | 申请日: | 2009-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5858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8-25 |
发明(设计)人: | 钱雷;邹元龙;赵锐锐;何莉;秦华;吴万林;杨晓莉;石宇;孙玉亮;王海东;李红;张帆;陶峥嵘;贾博中;张兴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21/24 | 分类号: | B01D21/24;B01D2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锐思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1 | 代理人: | 李涛 |
地址: | 100088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自动 排放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特别是一种污泥自动排放装置。
背景技术
如何控制好排泥,在污水处理工艺中是非常重要的,控制不当就严重会影响到沉淀池的处理效果并影响稳定运行。目前,绝大部分污水处理厂都是依据经验定时定点开闭排泥泵来操作。这种操作方法不仅不能及时对泥量的变化作出反应,而且可能会浪费电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动排泥装置,本实用新型是在现有的污水处理沉淀池上加以改进,使用可编程控制器和扭矩传感器,以及标定浓度取样管,利用污泥浓度与刮泥机扭矩的大小的关系来决定刮泥机的开停时刻,利用刮泥阻力扭矩反应出可靠的污泥浓度值,然后利用可编程控制器PLC控制排泥的时刻,能准确控制排出污泥的浓度,节约动力。
自动排泥装置包括刮泥机、沉淀池体、排泥泵,可编程控制器和扭矩传感器。在沉淀池体上装有刮泥机,刮泥机包括驱动装置和刮臂,驱动装置装在沉淀池体的顶部,经主轴与刮臂相连,刮臂伸入到与其形状相适应的沉淀池体的底部,扭矩传感器装在主轴上,扭矩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可编程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相连,可编程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与排泥泵的控制端相连;排泥泵的进口与沉淀池体的底部的圆锥部分相通连。
污泥自动排放装置还包括标定浓度取样管,标定浓度取样管的一端与沉淀池体底部的圆锥部分相通连,另一端与排泥泵相通连。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提高沉淀池的处理效果,使排泥装置的可靠性和自动化程度显著提高,能实现自动化排泥和安全稳定运行。本实用新型适合于各种带有中心传动刮泥机的污水沉淀池,用于污水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代号
1可编程控制器(PLC)
2扭矩传感器
3刮泥机 31驱动装置 32刮臂 33主轴 4沉淀池体
5标定浓度取样管 6排泥泵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污泥自动排放装置的机构示意图,包括刮泥机3、沉淀池体4和排泥泵6,还包括可编程控制器1,扭矩传感器2;在沉淀池体4上装有刮泥机,刮泥机包括驱动装置31和刮臂32,驱动装置31装在沉淀池体4的顶部,经主轴33与刮臂32相连,刮臂32为圆锥形,伸入到与其形状相适应的沉淀池体4的底部,扭矩传感器2装在主轴上,扭矩传感器2的信号输出端与可编程控制器1的信号输入端相连,可编程控制器1的信号输出端与排泥泵6的控制端相连;排泥泵6的进口与沉淀池体4的底部的圆锥部分相通连。
可增加测量用的标定浓度取样管5测量污泥的浓度和出力扭矩的关系,标定浓度取样管5的一端与沉淀池体4底部的圆锥部分相通连,另一端与排泥泵6的进口相通连。
在沉淀池体4开始运行后30-60分钟内,每隔3-5分钟,在标定浓度取样管5处取得污泥、并同时记录下相应时刻扭矩传感器2显示的扭矩,通过取得的所述污泥测定出污泥浓度,从而得到一系列污泥浓度和刮泥机3扭矩的对应值;通过对在所述30-60分钟内所得的每组污泥浓度值和与其相对应的扭矩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从污泥开始沉淀时(污泥浓度为0)到污泥最终沉淀时(污泥浓度为30-40%)扭矩的最小值0.5N.m和最大值2.5-3N.m;当所述的统计分析完成后,每当扭矩达到所述最大值时,用可编程控制器1开启控制排泥泵6,每当扭矩达到所述最大值的1/3时,用可编程控制器1停止控制排泥泵6。
以上实施例中,采用的可编程控制器1的型号优选为S7-300PLC,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生产;扭矩传感器2的型号优选为ZRN506,北京中瑞能仪表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以上所述案例只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案例,并非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之形状、构造及原理所作的任何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京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204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