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金属线材高效截断机无效
申请号: | 200920217832.3 | 申请日: | 2009-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007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6-09 |
发明(设计)人: | 李延瑞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延瑞 |
主分类号: | B21F11/00 | 分类号: | B21F1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767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金属线材 高效 截断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金属丝的矫直和切断加工设备,尤其涉及一种金属线材高效截断机。
背景技术
现有适用于金属丝的矫直和切断加工的切断机,以及适用于电焊条的制作加工、建筑行业中对钢筋的切断加工等领域,其主要结构包括送丝轮、刀架、刀位、拉杆、弹簧和锤头机构等;还有另外一种切丝机的结构设置由机架上连接整丝机构和送丝装置,于机架的一端连接断丝器并且另一端连接有料盘装置,机架底部连接电机,机器的一端有整丝机构和送丝装置,将金属线材修整和送丝,断丝器刀头在电机的带动下高速旋转,刀头在高速旋转的同时将金属线材切断;以上切断机其结构设置目的在于具有切断效率高、速度快、不容易造成弯曲金属丝等特点,尤其是在加工表面粗糙度不均匀的金属丝时;但现有的切断机切在进行工作时其切割铁丝的长度与数量受到一定的限制,在遇到任何流程问题时均需要进行人工操作,这样即浪费了时间,不会达到较高的效率;此外,在加工精确度方面有所欠缺。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可控制所截铁丝的长度与数量、能有效节省时间的金属线材高效截断机,从而实现在确保工作效率的基础上而提高加工精准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金属线材高效截断机,包括控制单元、滚轮、电机、变速箱、机架,机架两侧分别设置控制单元与变速箱,所述变速箱通过传动皮带连接机架的进料口一侧的电机上并实现传动,所述控制单元上安装计数显示屏与稳压器;所述进料口后方上侧设置传感器,该进料口后侧依次设置滚轮及由若干传动转轮夹紧排列的转轮轨道;所述转轮轨道后侧架体上设有横向调节杆,位于出料口一侧的架体上设有竖向调节杆,所述机架的出料端架体内侧安装压轮,所述变速箱外侧架台上设有电磁感应单元;所述机架末端出料口位置处设有切刀。
本实用新型所述金属线材高效截断机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设置控制单元与传感器装置,能方便简单的操作铁丝截断机来进行金属线材如铁丝等的切割工作;设置横、竖调节杆与自控单元可控制所截铁丝的长度与数量,无需人工操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精确度、降低了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金属线材高效截断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计数显示屏;2、控制单元;3、稳压器;4、进料口;5、滚轮;6、转轮轨道;7、电机;8、开关;9、竖向调节杆;10、横向调节杆;11、压轮;12、变速箱;13、散热风扇;14、电磁铁;15、切刀;16、出料口;17、电磁线圈;18、传感器;19、机架。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金属线材高效截断机,包括控制单元2、滚轮5、电机7、变速箱12、电磁铁14、机架19,所述机架19的两侧分别设置控制单元2与变速箱12,所述变速箱12通过传动皮带连接机架19的进料口4一侧的电机7上并实现传动,所述控制单元2上、下两侧分别安装计数显示屏1与稳压器3;所述进料口4后方上侧设置用于检测金属线材属性特征与位置关系的传感器18,该进料口4后侧依次设置滚轮5以及由若干传动转轮夹紧排列的转轮轨道6可使金属线材径直传动于加工处,转轮轨道6通过驱动机构与电机7连接,电机7一侧的机架19上设有开关8;所述转轮轨道6后侧架体上设有横向调节杆10,位于出料口16一侧的架体上设有竖向调节杆9,所述机架19的出料端架体内侧安装压轮11,所述变速箱12外侧架台上设有由电磁铁14、电磁线圈17及感应组件等组成的电磁单元,其外部连接散热风扇13;所述机架19末端出料口16位置处设有切刀15。
以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金属线材高效截断机,工作时由电机7驱动工作,将铁丝一头插入进料口4并通过传感器18及滚轮5转动传送到转轮轨道6,转轮轨道6一侧设有横向调节杆10可对铁丝左右进行调节,进入压轮11铁丝通过上下两轮之间压直传到切刀15,压轮11一侧的竖向调节杆9调节铁丝上下位置,切刀15一侧通过电磁铁14的吸附将铁丝吸出切刀15将铁丝切断,切刀15由电机7带动变速箱12运转速度来控制所切铁丝长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延瑞,未经李延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09202178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消失模铸造吸注装置
- 下一篇:双层套管集热式索氏提取器